「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是小學生也知曉的回收常識,不過環保回收對於香港人而言總是知易行難。就算有人身體力行,早前有傳媒揭發回收桶內的廢物竟被直接送往堆填區,他們的堅持也只付諸東流,實在令人失望。但在瑞典,環保回收絕不僅只一句口號,經過政府多年的教育和宣傳,如今已是不少瑞典人的日常習慣。
撰文│譚德恩 編輯│蘇進燊 攝影│譚德恩
筆者譚德恩,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三年級生,現於瑞典哥德堡大學當交換生。
回收分類仔細 化廢物為能源
初到哥德堡大學的學生宿舍,我手提一袋滿滿的垃圾,走進回收站。站內的分類回收箱一字排開,由報紙、膠樽、紙卡板、有色玻璃、無色玻璃、鋁金屬,再到廚餘,分類之仔細讓我這個異鄉人有點難以適應。幸好牆上貼有分類指示,清晰指示學生各樣廢物應該投進哪一類回收箱。往赴瑞典交流之前,我早已知道瑞典是一個現代化而又重視環保的國家,但如此有條不紊的回收分類系統還是讓我驚訝。
瑞典回收系統先進,亦積極推動再生能源。根據瑞典廢棄物管理與回收協會 (Avfall Sverige) 統計2015年廢物處理的數據,瑞典每年人均棄置478公斤廢物,這些家居廢物主要會循環再造、生物處理及轉廢為能。近五成的家居廢物會運往焚化,所產生的熱能會供予數以十萬計的家庭在寒冬之中取暖;三成五則會循環再造,只有少於1%的家居廢物會送往堆填區,看來「廢物」在瑞典人眼中一點也不「廢」。
家校學習環保 回收人人有責
那麼瑞典為何回收有道?不少瑞典朋友都說,是因為從小就學習有關保護生態的知識。早在學童還是六至九歲時就要接受環保教育,除了學習氣候變化、生態保護等知識外,還會參觀廢物處理廠,每個學童都清楚回收過程及重要性。瑞典父母在家裡亦樹立榜樣,注重環保回收,瑞典人在耳濡目染之下,從小就養成認真回收的習慣。
就算處理廢物更花時間,更費工夫,我當然也要入鄉隨俗,做好分類回收。若你想要將一個牛奶紙盒扔進回收桶,你必須先把牛奶紙盒洗淨,然後膠蓋要與紙盒分別投進塑膠和紙製品的回收桶,換轉身處香港,恐怕未必人人都能分得那麼仔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