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住剎那 抗爭藝術折射運動精神

10月13日清晨,二十多個黑衣人冒雨徒步登上獅子山山頭,他們將已拆件的民主女神像重新組裝,並用鋼線和鋼釘牢牢地固定在香港精神發源地的山頂。晨光熹微,曖曖照在女神像身上。在場的人無不為壯舉而歡呼,渴望黎明的到來。然而,他們也確信,只消一晚,便再也看不到一個完好無缺的女神像了。

記者│黃美嫻 編輯│廖文懿 攝影│廖文懿

任文職的天行者(化名)是香港民主女神的製作團隊成員之一,負責對外宣傳及傳媒聯絡。他與數名團隊的核心成員於Telegram相識,希望透過製作一個能代表反修例運動的民主女神像為香港人打氣。團隊於8月尾在網上發起眾籌,成功籌得20萬,其中四萬多元用以製作高約四米、重約80公斤的大型女神像。

整個女神像的製作耗時168小時,由團隊成員在發泡膠工場輪班製作。她的臉部輪廓經由3D打印後打磨而成,身體以鋼線為支架,外層則包裹防水和易修補的實心發泡膠。女神像以運動抗爭者為設計藍本,她戴上頭盔和濾罐口罩,眼罩則被刻意鑿破,以示對8月11日示威中右眼受傷的救護員致敬。此外,女神像手持雨傘和「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旗幟,腳踏催淚彈殼和煙,堅定地眺望遠方,寓意香港人定不會屈服於逆境或強權之下。

適逢今年為「六四事件」三十周年,團隊期望藉此革新人們對民主運動的看法。相比起長裙戴冠的六四民主女神像,這個新造的女神像形象更為「貼地」,除了戴上代表前線抗爭者的裝備外,女神像的腰間又掛上急救員腰包,糅合運動中不同崗位人士的形象。天行者稱,女神像反映了每一個抗爭者的臉孔,象徵香港人能獲得自由和自主命運。

女神像在8月31日首次於中文大學亮相,其後也在一些大型和相對安全的集會出現,如9月8日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集會,以及9月27日聲援及關注新屋嶺被捕者人權集會。天行者表示,女神像鼓勵了不少人留意時事,甚或上街表達訴求,他的媽媽正是其中一個例子。他憶述媽媽原本甚少關注這場運動,亦不知道兒子是女神像團隊一員。可是,當女神像曝光後,母親對其大感興趣,從而留意更多運動相關的新聞。也許一些人會湊熱鬧、和女神像「打卡」,但如果女神像鼓動了部分有猶豫、保留的人走上街頭,親自去認識這場運動,已是個很好的改變。

香港民主女神像曾被安放在香港大學 。 (廖文懿攝)

抗爭運動踏入第四個月,團隊在10月13日凌晨花了四小時,把女神像帶上獅子山山頂並聳立其上。團隊其後在社交平台發帖,稱獅子山將會是民主女神像最後的安息之地。天行者透露女神像是由五個部件裝嵌而成,多次組裝容易令其接駁位和底座的煙霧裝飾等部分受損。擺放在山頂當天,女神像的頭盔曾被吹走,拿着旗幟的左手手腕也因不堪強風而斷掉,需要即時在現場修理。

一如團隊的預測,女神像於翌日已被人嚴重破壞,及後更懷疑被人踢下山,尋回時已變得支離破碎。女神像目前安放在香港大學,由校方另闢地方安置,並交由學生會負責保管。天行者亦指團隊暫時不打算復修,剩餘部件遲些將會以另類方式呈現出來。可是,在天行者眼中,民主女神像被破壞是它的「最終意義」,女神像只是一個象徵,要守護的是它背後爭取自由的信念和價值觀:「女神的遭遇,突顯了社會的荒謬,也展現了港人所面對的壓迫。」他透露,團隊今後將集中製作15至45厘米高的迷你女神像,代替大型女神像參與「快閃」遊行,以及送給韓國演員金義聖等人士,以答謝他們對運動的支持。截止10月29日,團隊已售出181套15厘米的女神像,為抗爭基金「星火同盟」籌得超過十萬元,而第二輪的義賣計劃則暫定於十一月中旬舉行。

女神像團隊將會在十一月中旬義賣12厘米高的小型女神像。(受訪者提供)

改裝模型還原運動 「榮光」系列大受歡迎

相比起大型雕塑,來自「香港人製造」的阿C則把對香港的寄望投射在一個個12吋模型上。阿C是多媒體設計師,平時酷愛創造獨一無二的軍事模型,亦曾與友人以模型記錄歷史大事,如克里米亞戰爭及雨傘運動。自社運人士梁凌杰在6月15日於金鐘太古廣場墮樓身亡後,曾自喻是政治冷感的他開始深思,希望能與朋友一起,透過製作模型記錄事件。

為了呈現現實中的反修例運動,阿C和友人會於遊行期間感受和觀察人們的衣着打扮和神情,並隨運動的演化創造出不同角色。他們第一對創作的角色是身穿印有「香港」字樣黑色上衣、代表運動抗爭者的「阿榮」和「光仔」,隨後推出記者、救護員、送水的街坊等角色。

「阿榮」和「光仔」是阿C和友人創作的第一對角色。(廖文懿攝)

阿C在8月18日首次帶模型到維多利亞公園參與集會,當他伏在地上拍攝時,突然感覺天色昏暗,抬頭一看才發現不少人正圍觀和拍攝模型:「我以為天黑了,原來不是,全部都是人!」在下雨期間,阿C也獲其他示威者替他撐傘,模型才不致被淋濕。

「阿榮」和「光仔」曝光後,不少人在社交平台留言,希望能擁有這些模型,作為反修例運動的實體記錄。「香港人製造」徇衆要求,先後聯絡台灣和東南亞的生產商製作模型,並在九月中起義賣「阿榮」和「光仔」。他們目前各售出五百盒,扣除成本後所得的三萬元款項將悉數捐給「星火同盟」。阿C希望能透過模型,凝聚港人在這場運動中的希望和堅持的精神,吸引更多人到示威現場親自感受和觀察不同政見的人。至於未來如何,他只有一個願望:「希望有天可以煲底(立法會示威區)相見,若果全部買家都帶阿榮和光仔出來拍照,場面會很震撼!」

阿C指有家長購買模型是為了日後向兒女述說反修例運動。(廖文懿攝)

樂高重現香港之路 望記錄社會大事

收藏了超過三百個樂高積木人的謝其標會以不同配件創造新角色。(廖文懿攝)

擅長以樂高積木拍攝照片的42歲攝影師謝其標,比女神像團隊及「香港人製造」更早製作實體文宣作品。作為攝影師,他認為自己有記錄社會大事的使命。他自2003年起已投入樂高積木,曾拍攝有關六四晚會及雨傘運動的實景照片。參與今年6月9日遊行後,謝其標開始創作以反修例運動為主題的作品,並吸引不少網友注意,更有人把他的照片張貼在連儂牆上,與公眾分享。

謝其標表示,他以前會採用實景拍攝的方式,後來因怕人多聚集,改為先在現場拍攝背景,打印後再和已改裝成示威者的積木合影。他認為近期最令他難忘的作品為有關8月23日「香港之路」的築人鏈活動。作品從構思、拍攝至後期製作耗時兩星期,他以尖東維港為景,再配以樂高積木人重現當晚情況。縱然他當天沒有到現場參與,但翻看當時的畫面後,已令他感動不已。

8月23日的「香港之路」人鏈活動令謝其標非常感動,於是將其轉化為樂高積木場景作記錄。(受訪者提供)

自喻藝術公民 運動各處皆藝術

現年49歲的藝術家黃國才曾在中文大學及理工大學任教,分別教授藝術及設計、環境及室內設計課程。他在雨傘運動時已開始創作抗爭藝術品,10月19日,他應TED大會邀請,到維也納分享如何用藝術抗爭。他希望能成為一名有公民意識的藝術家,他在運動中以帶暗諷意味的行為藝術抒發感受,如在遊行中扮演手持「五大訴求」石板的摩西,寓意帶領香港人去尋找民主自由。8月23日「香港之路」人鏈活動當天,黃國才又打扮成「速龍小隊」成員與參與者牽手唱歌,希望令他們思考未來會否和警察進行和解。黃國才認為藝術講求互動者的共鳴,同時需帶點諷刺和暗喻成分。藝術家可以通過考慮文宣作品的造型、物料、美感及意義等方面來評鑑其藝術性的強弱程度,而藝術性強的作品便可歸類為抗爭藝術品。

黃國才在TED大會上以過氣黑社會老大「財哥」的造型,分享如何以藝術抗爭。(受訪者提供)

黃國才形容女神像屬於巨型的流動雕塑,讚揚它具高度的藝術性:「(女神像)把抗爭者的形象偉大化,抗爭最強的一刻、穿齊裝備衝的那一刻,凝固了!」而微縮模型所呈現的小世界則涉及裝置藝術,當人們在圍觀和拍攝模型時,就形成了一個超乎現實的狀態。

與雨傘運動相比,黃國才表示香港的抗爭藝術從五年前起發展至今,藝術品的展示模式及參與創作的羣體都有所變化。雨傘運動時的作品大多為大型創作,而反修例運動抗爭者便傾向製作便於「快閃」的藝術品。除此之外,有別於過往多由藝術家和藝術學生創作,現今幾乎全民參與創作。

運動處於膠着狀態,阿C不抱很大期望,但堅信黑暗過後將迎來黎明。天行者相信,反修例運動將會孕育一批對社會公義有覺察和勇於發聲的人,他們會為未來的抗爭道路清理青苔,讓下一代走下去發展香港自由民主。謝其標曾帶五歲的兒子遊行示威,問到兒子下次還去不去,稚氣的他說:「去,因為我看到的風景很美。」謝其標希望能回到一個更公義的民主社會,為下一代留下這道美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