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樓衛生惡劣 爆疫風險增?

佐敦區劏房林立,疫情期間的衛生環境令人堪憂。(曾穎怡攝)

「佐敦指定區域」於今年1月1日至20日共錄得162宗確診個案,涉及56幢大廈,政府遂於1月23首次引用《預防及控制疾病規例》第599J章,突發劃出佐敦的受限區域,受限區內居民一律強制接受檢測。政府指「受限區域」內的大廈的污水樣本,檢測持續呈陽性的比例較區外範圍高,同時區域內的疫情爆發嚴重,人心惶惶。

油尖旺區疫情現已緩和,但區內舊樓的衛生問題卻仍未見改善。有用過的口罩棄置在渠管的集水器上、天井佈滿垃圾,樓梯上有貓狗的排泄物,竟然只蓋上兩張海報紙。有租戶盼業主解決衛生問題,但舊樓業權分散,個別業主無力解決。有大廈即使有業主立案法團,但衛生問題仍然存在。對舊樓住戶而言,抗疫之路仍然漫長。

記者|曾穎怡 編輯|楊文敏 攝影|曾穎怡 楊文敏

黃色範圍為佐敦指定區域,確診大廈或污水病毒呈陽性須檢測,橙色是受限區域,區域內所有居民均須接受強制檢測 。(大學線製圖)

新填地街20、22、24和26號唐樓於1月中旬爆發疫情,13個單位合共錄得27宗確診個案,唐樓位於全港首次封區的「佐敦受限區域」內。居於該唐樓的尼泊爾籍住戶Gurung Jagdish,一家六口有五人染上新冠肺炎,包括他本人、五歲的大女兒以及當時只有六個月大的小女兒,同層另外兩個單位亦有確診個案。Gurung Jagdish是全家第一個確診,但他的工作地方先前並沒有確診者,所以他亦不確定自己受感染的原因。自1月13日起,他們一家入院,康復後於2月28日返回住所一家團聚。他憶述當時與家人分散在不同的醫院,只能用電話關心女兒,憂心忡忡。

Gurung Jagdish 表示大廈遭圍封前,走廊有很多雜物,居民亦甚少保持大廈的衛生。(曾穎怡攝)

「現時這裏雖然仍然污糟,但已經比以前好。」

Gurung Jagdish住在這裡約十年,在大廈爆疫前曾目睹有老鼠經水管爬進屋內,又指以往大廈入口沒有保安看守,所以有人胡亂丟棄煙頭,有的酒醉後在梯間排泄。他曾向業主提出,願意付額外的費用,希望業主為大廈安排清潔工。但業主回覆說他不是大廈唯一的業主,這安排並不可能。

他認為現時住客因為害怕疫情,所以不敢亂拋垃圾到簷篷及樓梯,自己也曾打掃頂樓及屋外的走廊。訪問當日亦有其他住客清洗走廊,但同日亦見有口罩棄置在開放式集水器裡,他邊搖頭邊指行為很差劣,擔心大廈再次爆疫。他曾考慮搬走,但奈何找不到租金既便宜,又能容納一家六口的單位,現在居住在500多呎的單位只需月租9600元,無奈只能繼續居住。

業主難溝通 法團無助管理

部分唐樓雖有業主立案法團,但處理大廈衛生問題仍非易事。83歲的銀婆婆居於油麻地炮台街一幢唐樓,佐敦疫情爆發期間,附近的35號唐樓出現一宗確診個案,她和家人接受了自願病毒檢測,當時亦有感擔心,區內爆疫時更不容許孫子上街。她指有住戶會拋垃圾到天井,例如口罩、毛巾、香煙,甚至是使用過的衛生棉。受訪的數天前,天井更傳來排泄物的惡臭味,銀婆婆直言當時「臭到死」。

銀婆婆憶述孫兒曾把鞋子誤掉到天井,她的兒子為拾回鞋子,曾把天井清理一次。後來業主立案法團亦有付錢請人每日清理樓梯間的垃圾,但很快又再堆滿。銀婆婆直斥亂拋垃圾的人:「街上有垃圾桶對吧?大家要講求衛生!」2020年4月,因為不滿天井的污穢情況,她曾去信食環署,要求派人來清理,最後食環署的人員到場視察後,和法團主席商討天井的衛生情況,法團遂請人清潔了一次。

銀婆婆亦希望法團能改善大廈的渠管問題。大廈渠管有滴水的問題,但法團已經討論了一年多,政府亦發出了渠務修葺令。但因法團不定時開會,至今仍未有結論,尚未為大廈換新的渠管。加上,即使法團已聘請清潔工人每天清理大廈的垃圾,一些較重的垃圾卻接近一個多月沒有得到處理,堆積在樓梯的角落,銀婆婆亦從未見過清潔工人清洗樓梯。

銀婆婆指現時負責清理垃圾的老伯每個月只清洗樓梯一次。(曾穎怡攝)

有些住戶無力改善大廈衛生,也難以與業主溝通。69歲的鄉女士居住在油麻地上海街不足100尺的劏房。單位被劏成五間劏房,同層共六個住戶,環境狹窄。大廈同樣有業主立案法團,但她從未見過業主,僅透過收租人得知業主已經移民海外。即使大廈出現問題,她都找不到業主幫忙解決,也不知可向業主立案法團投訴。

大廈的樓梯放滿雜物,訪問當日樓梯間更有貓的排泄物無人清潔,只用兩張A4大小的海報蓋在上面。對於住所附近爆發疫情,她認為「擔心亦沒有用」。她偶爾會打掃客廳、廚房,有時亦會與同層的巴基斯坦裔住戶一同清潔客廳。廁所是共用的,她每次使用廁所前都會用水清洗一遍。比起由法團管理衛生情況,更多的是依賴住戶自發清潔。

鄉女士指梯間的垃圾數量有時多得連行走的空間也沒有。(曾穎怡攝)

舊樓衛生環境惡劣 責任何在?

油尖旺(佐敦北)區議員何富榮指舊樓多為業權分散,眾多業主在協調上面對困難,例如有業主不肯出錢維修、無法聯絡其他業主等。加上他們大多把單位改間成劏房出租,甚少理會大廈的衛生問題:

「他們只是想賺多點錢,你叫他付錢處理環境衛生問題,他又不是居住在這裏,對不對?」

屋宇署曾向新填地街26號業主發出渠務修葺令,要求業主於4月12日前維修妥當,但限期將至,問題仍未解決,舊樓喉管的傳播隱患仍然存在。今年財政預算案公布預留10億元開展「樓宇排水系統維修資助計劃」,預料可資助超過3000幢舊樓的業主維修大廈的渠管。

舊樓管理是個老問題,疫情下更叫住戶擔心。針對新填地街20、22、24、26號大廈簷篷上的垃圾堆積問題,何富榮兩個月前曾去信食環署的環境衛生組要求處理,但問題尚未解決。何富榮指由於這些舊樓為私人物業,食環署通常會就衛生問題向業主發信,實質處理與否,要得到整棟大廈業主的同意,故問題責任又重回業主上。

何富榮批評政府在大廈互通的情況下,只把其中一幢納入強制檢測,導致新填地街爆發感染。(曾穎怡攝)

舊樓共用空間 增空氣傳播風險

何富榮指,政府的防疫安排不善,是導致大廈爆發疫情的原因之一。今年1月8日,新填地街26號當時只有四宗確診個案,他便聯絡民政署,要求強制20、22、24、26號的所有住戶接受檢測。這些大廈樓層互通,雖然有兩個出入口,但近20號的樓梯堆放了大量雜物,寸步難行,所以幾乎所有住戶只會使用近26號的樓梯,傳播風險極大。不過民政署回應,經專業判斷後,只需強制26號的住戶接受檢測。最終,疫情由26號蔓延至20、24號,確診個案急升逾20宗。回想當時的情況,何富榮不禁歎息搖頭。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臨牀助理教授賴貫之表示,現時泛指新冠肺炎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傳播。因此,舊樓大廈環境骯髒、梯間佈滿垃圾,與新冠病毒傳播並無關聯。談到舊式樓宇的共用空間,例如是新填地街20、22、24、26號共用同一條樓梯、劏房戶共用廁所、廚房等,他指室內空氣不流通是最容易及有效傳播病毒的方法,容易增加空氣傳播的風險。

[R-slider id=”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