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城市論壇 見證議政氣氛由盛轉衰

41年來的週日,維多利亞公園的大涼亭都會冒起陣陣烽煙。台上嘉賓唇槍舌劍,台下觀眾自由發言,評論時下議題毫不避忌,一眾維園阿伯、阿哥更是風雨不改,逢場必到。直播開放式論政節目《城市論壇》曾創電視史先河,然而隨著節目停播,這些場面或將絕跡。回望一路風雨,它是如何走向停播的終點?

《城市論壇》自1980年啟播,每逢週日進行戶外直播。直至本年9月,有消息指《城市論壇》在「抖暑」後復播無期,香港電台回應傳媒查詢時並未否認,外界普遍相信這個長壽節目已迎來了終結。

 記者|黃嘉愉 編輯|羅芷晴 攝影|黃嘉愉 羅芷晴 

「我們一直做節目的時候,都覺得它理應是長壽節目,因為它與市民的氣息相關,與社會息息相關。」

創辦《城市論壇》的製作人員之一,前編導曾智華說。

曾智華指,當時《城市論壇》受益於港英政府有意開放言論自由的政治背景,屬政治影響下的產物。(羅芷晴攝)

 《城市論壇》由首名華人廣播處長張敏儀於1980年創立,概念源自英國海德公園的演說者之角(Speaker’s Corner),當地每逢周日就會有人自備木箱,各佔一角站在木箱上對時政發表意見。眼見香港社會逐漸開放,卻缺乏公共議政渠道,張敏儀便向香港電台提出製作類似的節目,鼓勵市民到維多利亞公園表達意見。

不過,節目提案起初並不獲上司接納。負責構思節目的曾智華表示,由於當時外國或本地沒有先例,大家都抱有極大懷疑:「人人都可以拿咪高峰說話,而且直播沒有審查,沒有人能控制,這個是極之危險,難以想像的。」時任警務處處長更擔心節目會引起暴亂。為了說服官員,節目組特意邀來演員拍攝樣本片段,經新聞處處長霍德親自「拍板」後,終於獲批製作。節目啟播後,連英國廣播公司(BBC)都派員前來視察,為現場的井然秩序嘖嘖稱奇。

《城市論壇》第一集直播時正值狂風暴雨,曾智華(右二)和時任廣播處處長張敏儀(中)等眾人都變成「落湯雞」。(受訪者提供)

曾智華憶述,當時社會議政氣氛仍較冷淡,節目組初期將節目分為兩部分,首部分設置校園辯論環節,次部分為嘉賓討論熱門議題,因擔心無人發言,一度請傳理系學生到場「做媒」,作為台下觀眾提問。約一年後,觀眾開始習慣於台下發言,原先的辯論環節亦隨之取消,嘉賓討論成節目主軸,一直沿用至今。

緊守節目宗旨 容許多元聲音

隨議政氣氛越發熾熱,80年代中後期開始,《城市論壇》經常討論敏感議題。1989年天安門事件發生後,節目組先後設壇討論八九民運及香港回歸展望等議題,時任立法局議員譚耀宗更曾在節目上強烈譴責北京血腥鎮壓學生群眾 。

回歸後,社會再經歷爭議性議題如基本法廿三條,有人擔心節目編輯自主會受制。不過,前任監製麥麗貞憶述,當時監製與編導開會擬定題目後,只需向高級監製簡單匯報,形容「什麼都可以討論」。

麥麗貞認為,《城市論壇》是香港電視史上獨一無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節目。(羅芷晴攝)

節目最難處理的,是越發活躍的論壇常客「維園阿伯」。《城市論壇》台下觀眾席採取先到先得制度,政治立場普遍親政府的「維園阿伯」經常盤據台下觀眾席,在持相反立場的嘉賓發言時「維園阿伯」會不分青紅皂白叫罵騷擾。麥憶述,已故前民建聯主席、人大代表馬力出席論壇,他們誤認馬為泛民主派,於是開始喝倒彩,到節目第二節有人小聲提示:「是自己人來的!」現場頓時安靜下來。

麥無奈表示「維園阿伯」扭曲了節目原意,亦擔心他們的行為會令其他觀眾卻步,但節目組堅持原則,重視每個人的發言權:「不要騷擾到嘉賓、學生,那麼他想在這裡發表意見便由他去。」

亂象漸生 TVB停播 論壇稍有失色

《城市論壇》開播以來,邀請過的嘉賓不計其數。公民黨主席梁家傑曾多次參與節目,回憶起首次出席的遭遇,梁仍印象深刻。1999年,他以大律師公會副主席身分獲邀出席,討論特區政府就港人內地出生子女的居留權問題尋求人大釋法一事。他憶述,當日離開論壇時,忽然有人從後「起飛腳」踢他,警察立即上前阻止,但他的西裝外套仍然遭殃,被印上了鞋印,初次「特別」的經歷讓他登上了《南華早報》頭版。

梁家傑表示《城市論壇》的不辭而別最令人感到惋惜。(黃嘉愉攝)

自此之後,梁在出席節目時經常會受到大大小小的滋擾。他表示起初「維園阿伯」只會使用小型大聲公,到後來會帶備如行李箱般大小的喇叭箱干擾嘉賓發言。嘉賓離場時被圍堵辱罵、吐口水等情況,更是屢見不鮮。

即便如此,梁家傑仍珍惜出席《城市論壇》的機會,節目提供直接質詢官員的機會,直播更令對方弱點顯露無遺:「如果你能夠在城市論壇上直斥其非,而令到保皇黨或者政府官員無辦法自圓其說,民意與民情就能快速逆轉。」加上節目經由無綫電視播出,有廣泛觀眾群,是不少觀眾茶餘飯後的話題。梁家傑憶述,他早上剛出席完節目,下午落區時已有很多街坊稱讚他在論壇上的表現,指他駁斥某某議員的發言精彩,足見節目影響力甚廣。

不過,無綫電視自2016年起不再轉播節目,《城市論壇》改於港台電視31播映。節目收視率隨之減少,話題度不復往日。前主持人李錦洪表示:「在港台播只是一個港台節目,在無綫播就是一個香港人的節目。」

社會氣氛趨緊張 理性討論受阻

《城市論壇》的節目宗旨為「鼓勵言論自由,反映民意」,但曾多次出席節目、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葉健民認為,近年緊張的社會氣氛令人很難再在《城市論壇》進行理性討論。

葉健民表示,自從2013年各種「愛字頭」團體開始冒起,現場氣氛便每況愈下。他們常常在台下叫囂,令嘉賓不堪其擾,無法集中參與討論。 2019年的社會運動過後,就連台上嘉賓都互相謾罵、搶奪發言,葉舉例指「國難五金」李政熙與立法會議員蔣麗芸同台出席時便是如此 

「其實這能代表當時的社會氣氛。大家到場就是互相謾罵,而台下亦是十分嘈吵,還能怎樣去維持一個比較文明的辯論呢?是很困難的。」

以往數月便會出席一次《城市論壇》的他,因為近三、四年討論氣氛失衡而開始卻步,一年才出席一次。葉健民表示節目後期唯一吸引點是全程直播:「近年好多媒體訪問都會有意引導立場,我比較喜歡直播,他們不能剪輯我說的話。」

節目停播 反映香港言論自由收窄

即使《城市論壇》討論氣氛不復當年,也沒人預料到節目會不辭而別。今年9月,節目於「抖暑」後並無按照慣例復播, 外界相信論壇已迎來終結,41年的歷史驟然畫上句號。

梁家傑指,以往途經維多利亞公園的市民,只要駐足便能夠參與節目,這種親近感是其他錄影廠內節目無可比擬的。而節目上的混亂場面,亦正反映言論自由的包容力。他認為,在現今日益壓抑的社會氣氛下,市民再失去宣洩不滿的「排氣閥」,對整個社會都並非好事。

葉健民亦認為,雖然節目後期的討論氣氛不理想,但停播仍會損害公民社會及言論自由,而更令人唏噓的,是《城市論壇》的消失,同樣是香港自主空間逐漸縮窄的寫照:

葉健民認為《城市論壇》的停播會損害公民社會及言論自由。(羅芷晴攝)

「悲哀的不單是因為沒有了《城市論壇》,更加大的環境是我們的言論自由、媒體自主運作的空間也愈來愈少。」

葉健民無奈說道,即使節目再度復播,相信亦不會像以往一樣能容納多元聲音。

大學線製圖
大學線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