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記者朋友」 雙重身分的矛盾

記者|黃天穎

新傳學院的師姐常言:「識人好過識字」,是因為報道大多以人為本,當事人的經歷和體會,比起任何描述或評論都更有說服力。因此我們都渴望找到很棒的個案。但當受訪者是身邊人時,卻又會有種難以言喻的矛盾。今期專題中其一名受訪的警二代,正正是我的朋友。平常於席間閒談時,他偶爾會搖頭嘆息,作為朋友,也許我該拍拍他肩膊,為他提供一個喘息的空間;但作為記者,我該把所有細節都問個清楚,像他和父母大罵一場、又或離家出走、甚至動手動腳等經歷,都希望鉅細無遺地寫下來。

訪問的過程中,交疊的身分令我反覆掙扎。我當然不願見朋友的家庭破裂,但亦不希望報道內容枯燥乏味空泛。因此,當他提及一些有關現場示威抗爭的具體行動 時,我更要格外小心處理,問清楚他的意願,並向他仔細講解報道的大概方向。我怕一個不小心,把朋友不想公開的經歷報道出來,對他造成二次傷害。幸好,在多番溝通下,我們能盡量在保護個人私隱與報道真相中取得平衡,交稿的那刻,不禁鬆一口氣。多數同學為找不到受訪者而煩惱,但當身邊的朋友成為受訪對象,記者亦有其兩難之處。我經驗尚淺,相信將來會拿捏得更好。

每份稿件都需要一個結尾,或長或短,用以收筆,這次,卻把我難倒。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各人所面對的困難截然不同,並非三言兩語能夠歸納。家庭撕裂因這場運動而起,警民衝突仍未有緩和之勢,子女們與警父的心結似乎只會愈勒愈緊,作為局外人的我們卻愛莫能助。唯一能夠幫忙的,就是把這篇報道寫好,才不負他們洞見肺腑的分享。

完整報道: 警民撕裂 警二代內外交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