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開始的反修例運動歷時十個月,社會分裂,謾罵不斷。怎知一波未平,一波再起,一場世紀疫症牽連政治,無力、悲哀、怨恨交織堆疊。在壓抑的環境下,香港電台節目《頭條新聞》以嬉笑怒罵的方式談嚴肅的時事,一吐社會悶氣。
《頭條》1989年啟播,至今屹立31年,首代主持人吳明林和黃志強穿着西裝,正經八本地介紹節目,多番轉變,嬉笑怒罵的風格逐漸成形。作為香港獨一無二的嘲諷式電視政論節目,《頭條》向來面對不少政治壓力,最近被警務處處長鄧炳強和前行政長官梁振英公開投訴,再度成爲政治漩渦的焦點。走過風風雨雨,《頭條》這次又能否倖免?
記者│鄒仲婷 林玉霞 編輯│梁家正 攝影│梁家正
《頭條》啟播以來,以獨樹一格的表達手法,加插流行曲諷刺時弊,開啟政論節目中的先河。尖銳的評論歷年招來不少高官權貴抨擊,回歸後不久有全國政協委員徐四民批評節目「陰陽怪氣」,港台員工受薪於政府卻倒戈相向;2001年中共官媒《人民日報》指責節目將香港政府比喻為塔利班政權,散佈對政府的不信任;今年2月鄧炳強去信廣播處長梁家榮投訴,梁振英亦在臉書發文,二者皆指《頭條》中「驚方訊息」的環節抹黑警隊。
政論節目的先河 欣然接受各界批評
前助理廣播處長施永遠在港台工作逾30年,直至2015年退下火線。他從編導做到監製,是《頭條》創始人之一。他參考外國政論節目如英國嘲諷政壇的情景喜劇節目《首相你想點》(Yes, Prime Minister),和擅長諷刺的脫口秀主持人David Letterman啟發,再將時弊與音樂互相結合,誕生出《頭條新聞》。憶述當年,他形容節目編採頗爲自主,多年來都是以主持和監製組成核心小組撰稿,監製在最後把關,檢視是否有違傳媒法律或觸碰道德禁區。每集的製作時間並不充裕,完稿時間都在拍攝前24小時內,而且短短20分鐘的節目就要囊括一週的國際及本地時事,但他形容,再忙再累,也要堅守由他訂立的節目原則——資訊準確無誤、內容笑中有物、不作人身攻擊等。
八九十年代社會動盪不下現在:八九民運、九五政改、九七回歸,大時代下政治爭論緊張激烈,施指《頭條》以幽默諷刺讓觀眾放鬆緊繃的神經:
「好像一枝針刺進過熱頭腦,讓大家冷靜下來思考。」
初期《頭條》的風格比現時內斂,除了主持人談笑風生、互相揶揄,還有正經的時事訪問和社論摘錄。如今幽默諷刺的風格發揮極致,施指是因應時代的轉變,加上港台已有其他「正經」的政論節目,他形容《頭條》就像「魯迅寫《阿Q正傳》,用第二個方法是表達不到的。」
尖銳諷刺的背後,就得面對投訴所帶來的一個個風浪。提到節目備受批評,他在記者面前用電腦翻閱當年的報道,面對投訴,他會細閱投訴內容,比喻監製就是回應投訴的「發球者」。當年節目被前政協常委徐四民數次批評,指節目風格「陰陽怪氣」,徐四民更曾接受《頭條》訪問時批評:「全世界沒有一個政府電台跟政府政策是對立的。」施永遠每次都會親自執筆回應批評,他認為投訴本身並不可怕,有投訴、有回應、有討論,才能體現新聞自由。他在2002年更特意邀請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分析節目內容及路向,收集觀眾的正反意見。施永遠將歷年的投訴和回應信件都保存在電腦中,他因長期寫稿導致手指不靈活,但談起投訴,他為了翻查昔日資料,仍願意提起指頭敲打鍵盤,認真回答記者提問,可見他當年處理投訴時的一絲不苟。
數著一宗宗的投訴,批評節目與政府倒戈相向,屢次要求停播,他又引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引,公共廣播機構其一的使命就是要節目多元化,並補充若然《頭條》是港台唯一的節目,這才有問題,但港台節目種類眾多,他指《頭條》仍有存在價值:
「《頭條》的表達手法是自由的基石,要容許言論自由和多元化的表達。」
全方位打壓 前所未有
《頭條》自反修例運動起一直走在風口浪尖,諷刺時弊力度有增無減。在2月,節目中由王喜主持的「驚方訊息」的環節,被警務處處長公開投訴後,不少政界人士如政協委員彭長緯等都出面批評,指節目低俗、抹黑政府部門、影響市民的道德觀念,要求停播。以「太后與小豪子」一角為人熟悉的吳志森和曾志豪,任《頭條》主持逾13年,又如何看待種種政治威脅?
「這次打壓是全方位、前所未有的。」
吳志森形容從未經歷如此「窮追猛打,感覺不見血、不罷休」——先是警方兩封公開投訴信,後再去信通訊局,該局則向香港電台詢問,要求港台鉅細無遺地交代每一個「笑話」的來源,其後政協委員彭長緯面見廣播處長梁家榮,香港電台顧問委員會亦成立工作小組調查,高調介入投訴事件。吳志森認為這次顧委會干預港台運作的行為已僭越其原有職能。
港台架構內有兩個諮詢組織,分別是1993年成立,由港台委任的節目顧問團;及2010年成立,由政府委任的顧問委員會。《香港電台約章》列明顧問委員會職責包括「聽取有關港台節目編輯方針、節目標準及質素的投訴報告」,但施永遠表示,同為顧問組織,以前由港台委任的顧問團甚少討論至節目內容的層面,他們主要關注涉及公眾利益的事,例如需動用公帑興建新大樓等,而討論亦只會私下與管理層進行,不會面向公眾發表意見,如今由政府委任的顧委會高調介入投訴風波,是前所未有的。
自我審查的掙扎 一百分小心抵抗壓力
警方的投訴曾一度把製作團隊壓得喘不過氣,曾志豪憶述一次在討論劇本的會議中,有別以往的高效率。兩位主持、監製及其他幕後工作人員長嗟短嘆、搖頭嘆息,在辦公室來回踱步,不知如何下筆,恐防又有誰投訴。訪問中,曾志豪無奈地在桌上比劃一條條虛無的線,更直言:「根本不知道甚麼時候會踩中某人的線。」《頭條》成為高官權貴的眾矢之的,他坦言在寫稿上存有自我審查。雖然節目沒有清楚列明「政治禁區」,但涉及港獨和主權國家的議題,他們都會份外小心處理,避免有鮮明主張,尤其現時疫情牽連政治,中港關係緊張:
「如果不是現在的環境容易被人攻擊,禁區也不用劃得這麼大。」
兩位現任主持人吳志森、曾志豪面對排山倒海的爭議和壓力,決意堅守本分。團隊雖然一直遵守施永遠早年所訂立的節目準則,但他們深知堅守準則亦未必能讓節目避過紛爭,所以只能更小心,再三斟酌字眼:「以前檢查十次,現在檢查一百次」,反覆核對資料準確性,以免招來「滅頂之災」。
與政府角力 盼成真正的公共廣播機構
《頭條》首代主持吳明林2014年在25週年隔代主持訪問中提到,社會權貴的寬容度有下降跡象:「以前再不高興也不會撕破臉,同樣接受我們訪問。」昔日,縱使徐四民與監製施永遠立場不一,仍願意上節目受訪。廿年過去,《頭條》團隊嘗試向警察公共關係科邀約採訪,惟對方未有回覆。今時不同往日,讓主持人有感《頭條》被標籤與政府對立,遭老死不相往來的態度看待。
引致港台成為火熱爭議的導火線,可追溯至英殖年代的歷史。1984年政府曾有意把香港電台脫離政府架構,惟因成立醫管局事宜及後來發生的六四事件,使港台獨立計劃擱置。但港台一直以政府部門的身分,在不同的縫隙證明它有公共傳播機構的本質,包括自願接受廣管局規管、簽訂界定權責的架構協議,爭取港台編輯獨立,為市民製作多元節目。對於《頭條》經常被批評「用政府錢罵政府」,吳志森解釋政府的錢出於納稅人:
「作為公營廣播機構,港台是需要為市民說話,是市民的喉舌,不是政府的喉舌。」
但吳又指,現節目受多方打壓,等於將社會的多元和包容性判死刑。
施永遠指港台最大的問題是「戴著兩頂帽子」,一頂是傳媒的帽,另一頂是政府部門的帽。因此港台身為政府部門的廣播機構,製作諷刺時弊的節目,才顯得如此悖謬。《頭條》站在風口浪尖上,面臨種種未知,現任主持「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會投降」,吳志森亦以口頭禪慨嘆:「拍到一集得一集,你們看到一集得一集,珍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