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黎淑怡 記者│潘祖兒 攝影│黎淑怡 潘祖兒
在這個時代,人人把環保掛在口邊,呼籲的次數雖然多了,但人們對於減廢的概念,卻仍停留在個人層面。儘管有志之士說得唇乾舌燥,無廢生活始終走不進家庭,家人不配合,最後也只落得吵架收場。
環保似乎仍是一場「獨腳戲」,一眾環保人士有何妙法能將這個「離地」的生活方式,「落地」推展至家庭及朋友?
身體力行減廢 感染身邊人
「這是我隨身攜帶的竹餐具,還有這個裝耳機的口香糖袋子,為盡量不用紙巾,我也準備了兩條手帕……」馮伽熺從她的「百寶袋」中掏出七、八件減廢工具,如數家珍。
馮伽熺現時在香港理工大學修讀產品設計,經常在工作室工作至夜深,不時會買外賣。為減少包裝和膠袋,她一向自備餐具與膠盒。「膠餐具越洋不知多少公里來到你面前,我們用了十五分鐘便扔掉,很’nonsense’。」她甚至試過買珍珠奶茶時遞上自己的餐盒,即使被朋友取笑,她自豪的說:「沒有問題啊!把珍珠奶茶當作糖水般吃。」
馮伽熺認為,即棄用品所謂的「方便」只是消費者的說辭;經常自備餐具,可隨時清洗再用,也是方便。她更會為朋友準備多一份餐具,於工作室裡放置竹筷子和兩個不鏽鋼碗。馮伽熺說,同學都知道她著重環保,笑言有時拿著即棄外賣盒在她面前經過,也連忙向她解釋並承諾下次不會再用。
馮伽熺盡力於學校推廣無廢生活,朋友受她的影響,也開始踏上「減廢之路」。儘管如此,要家人養成環保習慣卻不容易,更曾被家人笑她「阿茂整餅」(多餘)。
她要求父親使用自製的環保酵素清潔劑洗衣服,父親卻擔心會弄壞洗衣機,用了一次就不肯再用。她也曾把環保麵包袋借給父親,但父親只把它擱在家中。「他不會明白環保是責任,而非講求利益。」她明白家人的性格,不會強迫家人跟從自己的環保原則,但會以自身作則感染他們,例如替父親摺好舊膠袋以便重用。「很多時候都要從一些細節着手,即使是很小的事,我也要跟他們說(環保),不厭其煩地、不停地說,他們也被我慢慢影響。」經她不斷提醒,最近父親購物時已沒有額外索取膠袋,對她來說,家人已向環保踏出了一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