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恐怖瀰漫校園 教學自主逐步收窄

記者│黃詩慧 編輯│蔡晨望 攝影│黃詩慧 蔡晨望

「投訴者可以找回我七年前的帖文作投訴材料,這事讓我好驚訝!」現職直資中學語文科教師的Roy(化名),於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期間曾在社交媒體上,以私人帳號發布帖文批評警方對遊行的處理手法,及轉發有關示威者使用汽油彈的新聞,但帖文只設定朋友可查看,當中亦沒有學生。這些帖文卻被匿名人士呈上教育局,指控他「言行不符社會對教師期望」及「可能煽動學生參與非法活動」。近月來有關教師專業操守的投訴個案大幅上升,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又指,教師私人空間亦要遵守「教師專業操守」,教育界人人自危。

教書十年的Roy從未被投訴,直到上年11月收到教育局發到學校的的匿名投訴,指控他「言行不符社會對教師期望」及「可能煽動學生參與非法活動」。在反修例運動期間,Roy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約50個帖文,主要是批評警方處理遊行手法,當中涉及粗言穢語等激烈言論。有匿名人士將帖文截圖,並以此作為證據向教育局投訴。最令Roy覺得不可思議的是,該投訴者更找回他七年前的帖文一併截圖呈上。局方隨後發信到學校,主動要求校方調查跟進。

根據教育局訂明的《學校處理投訴指引》,學校一般可以不受理匿名投訴。Roy直言,校長曾表示,因為是次投訴由教育局直接要求校方處理,所以即使是匿名投訴亦必須跟進。Roy承認截圖中的帖文由他私人賬號發布,但學生沒有權限瀏覽,所以個人言論不會「煽動學生」,而校方亦認為截圖證據不足以支持有關指控。約一個月後,校方上報說找不到足夠證據支持指控,但教育局依然要求學校再次調查Roy。Roy憶述第二次被召入校長室時,校長表明會將對話內容上報教育局,令Roy覺得「過程壓力大得像錄口供」,同時質疑教育局有意刁難校長和辦學團體,將教師營造成滋事份子,使校方對他失去信心。

面對防不勝防的投訴和未知的調查結果,Roy擔心會被停職、取消教席,或不獲續約,影響教學前途。現在,Roy只好再三小心,提醒自己要在社交網絡上慎言,在現實中亦有意與同事、學生保持距離。

教育界在1月3日舉行集會,不滿教育局對業界人士的無理打壓及威嚇,意圖製造白色恐怖。(受訪者提供)

老師私人言論亦被監控

針對反修例運動中有關教師專業操守的投訴,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曾公開回應:「《香港教育專業守則》及《教育條例》並不只適用於校內,教師在私人空間展現的品德和價值觀亦為其專業操守的一部分。」在此邏輯下,即使是不涉及教學的私人言論,如私人社交媒體帳號的帖文,亦有機會令被投訴的老師面臨停職等處罰,引起極大爭議。

對於教育局受理匿名投訴,並直接要求學校調查的做法,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副會長田方澤直言,這種情況很少見。他解釋道,通常教育局會將投訴轉去校方,讓其自行解決,很少會直接受理;其次,按照守則,匿名投訴一般不獲處理,因為投訴人真實身分無從稽考。若教育局直接受理匿名投訴,田方澤認為是出了程序問題:「我們都會認為程序上出錯了,根本不應該這樣做的。」而此個案中的第三個重點——教師的私人言論,教師在個人社交帳號的帖文,能否作為投訴證據,尤其是在Roy個案中的帖文更設有私人權限,田方澤則提出兩個質疑——私人言論要如何取證,而所取證據的真確性及說服力亦存疑。

教科書諮詢變相審查 收窄教學自由

投訴個案以外,高中必修科之一的通識科亦成為焦點。通識科常被指帶有政治成分,甚至學生參與運動跟「偏頗」的通識教材有關。在反修例運動中,已有數名老師因涉及使用不當教材被停職甚至離職,但對於「不當教材」的定義及具體指標,教育局卻遲遲不肯公開。所以,通識教材的編撰及選用,亦在這場運動中受到注視。

田方澤任教通識九年,他指一直以來通識科的教材選擇自由。新高中通識科自2012年起成為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四個必修科之一,教育局提倡教師彈性選擇教材,所以通識科並未設有教科書,故不同學校及不同老師的備課方式及教材的選擇不一。而且,政府雖設有教科書送審機制,但通識科一直獲得豁免。

田方澤指,自己會自製教材,基本上每個單元都沿用固定框架,內容則會隨時事更新,主要是有公眾利益的議題,而且必備有正反意見。而多數教師會選用非政府機構的教材套,或利用網上資料準備教材。

直至去年9月,政府推出高中通識科「教科書專業諮詢服務」,目前已有七間大型出版社參與,變相實行自願送審計畫。田方澤對諮詢服務抱有質疑,他舉例:以往教材在法治課題中會引用港大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提出的「法治四層次論」,但戴耀廷是2014年雨傘運動發起人之一,他擔心若以後由教育局審批通識教科書,政府會否以人廢言。他又提出案例:曾有通識科教師被家長投訴,不滿試卷中出現有關示威等敏感題目;但經學校調查後,發現試卷內根本沒有該考題。他擔心,面對家長無理投訴,有些教師會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在設計教材時避開敏感議題,自我審查的風氣繼而在業界蔓延。

田方澤指近期有不少通識科教師避免在課堂上討論政治敏感的議題,主要是因為怕被投訴。(蔡晨望攝)

被捕教師受滋擾及跟蹤 影響教學

阿晴(化名)任教津貼中學,去年因參與社會運動而被拘捕及起訴。教育局在阿晴被捕後,曾向校方發出書面警告信,內容點名要求校方監管阿晴,令其在校內不得評論政治,及要注意自己在課堂上的言論。阿晴有擔心過教席會受被捕事件影響,教育局官員亦曾與該校校長及校董開會,並建議校方暫停阿晴的職務。但基於無罪推定原則,校方認為在法庭判決前,不應採取任何懲罰性行動。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曾致函全港中小學,公開指出會嚴肅跟進每宗涉及教師專業操守的個案,不論是失德或是違法行為,若情節嚴重亦會考慮取消有關教師的註冊,阿晴對此做法表示不滿:

「若一旦開了教師因參與社會運動而被取消教席的先例,就顯示了教育局的權力過大。」

被捕後,阿晴被「藍絲」網站起底,大量個人資料被披露。至今,阿晴收過幾百通滋擾電話,「最高峰的話一晚可以十幾、二十個電話」。滋擾內容大部分斥責阿晴教壞學生、是「暴徒」等,有些更用粗言侮辱阿晴為性工作者,「又問我收多少錢」。另外,曾經有自稱該校家長的人致電學校投訴,但部分投訴者連孩子的班別和學號都無法講出,身分成疑;也曾有人擅自利用阿晴的學校電郵,以其名義訂購幾百元外賣……各種行為都對阿晴及學校造成困擾。阿晴更一度被跟蹤,跟蹤者致電阿晴,說自己正在學校附近守候,使她不敢離開校舍,最後在學校關門之際才敢步出校園。為確保自身安全,阿晴現在出入都會選擇走大街,亦在家門口安裝了監視器,以防有突發危險。

雖然阿晴的教職務未被暫停或調配,但為免被捕事件對學校及學生造成不必要影響,阿晴在進行非教學職務時變得格外小心。原先阿晴需要帶隊到內地參加義工活動,並獲法庭批准,但阿晴主動向校方申請留港,最後交由其他教師負責帶隊。在訂購校內用品或與外面機構聯絡時,阿晴有時亦會借用同事的名義處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被捕教師阿晴已做好最壞打算,若將來因法庭判決有罪而被取消教席,亦希望能從事其他能幫助青少年的職業。(蔡晨望攝)

教育局主動調查投訴 有礙專業自主

根據教育局1月份統計數字,截至去年12月底,局方在反修例運動期間接到至少147宗教師專業操守投訴,大部分涉及教師不當言論。在32宗裁定成立的投訴,局方已採取跟進行動,包括發出譴責信、警告信、勸喻信或口頭警告。

目前,有關教師操守事務有兩種調查途徑,分別由教師專業操守議會或教育局進行調查,兩者亦可同時調查,最後交由教育局作出最終裁定。教育界提倡專業自主,調查一般由教師專業操守議會跟進,但自反修例運動起,不少教師操守投訴個案卻由教育局直接調查,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表示,這做法在以往並不常見。他補充:因校方與教師屬僱傭關係,所以停職、解僱為校本處理;而牌照事宜則由教育局負責,教育局獨有處理教師牌照的法定地位。如果處理結果是「釘牌」,該教師就會失去基本的任教資格。

葉建源強調,教育局雖有權調查教師,但在反修例運動開始前一向甚少運用此權力。(黃詩慧攝)

教育局接受電郵查詢時回應,局方一直按既定程序處理投訴,當中並不排除就匿名的投訴調查,但沒有統計局方及專業操守議會分別處理投訴的比例。對於在法庭判決前暫停或調動涉事教師職務的建議,局方回應指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與學生有緊密接觸,學校應以學生的人身安全及健康成長為首要考慮,決定是否要勒令涉嫌違法或涉嫌專業失德的教師停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