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王靖媛 記者│文健怡 石偉豪 攝影│石偉豪 王靖媛
我現在的主要新聞訊息來源,是中文媒體。
不諳中文的南區區議員司馬文 (Paul Zimmerman),用英文對記者如是說。
他瀏覽器上的書籤,盡是《立場新聞》、《香港01》、《端傳媒》等中文網媒。本地英文資訊選擇少,即時新聞更少;為緊貼社會時事,司馬文只好利用翻譯器,將網上的中文新聞一鍵變英文。但翻譯器文法全錯,有礙理解。「如果那件事很常見(廣泛報道),我也能大概知道正發生甚麼事。但能徹底理解嗎?當然不能。」說來,帶點無奈。
香港一直以國際城市自居,但在香港,不懂中文的人,卻與其他本地華人有著一道「資訊鴻溝」,原因何在?公共廣播能否照顧非華語人士?國際城市形象又可有受損?
政府新聞稿 中英版本有時差
「政府出任何官方稿,基本上中文版九成時間比英文版快!」入行十年,香港電台英文新聞部記者彭思明說時差愈來愈嚴重。即時新聞講求速度,彭思明直言:「我等得你都蚊瞓啦!」
彭思明批評,政府不尊重非華語人士的知情權:
他們也應該同時得到最新最快的資訊,因為他們都是本地居民!
政府新聞處回覆本刊查詢指,在可行情況下政府新聞稿會以中、英文文本盡快發放,但在個別情況下,新聞稿需依官員發言所用語言原文盡錄,因此只能有中文或英文版本。政府無論以書面或口頭方式與大眾溝通,都會盡量使用雙語。
為迎合主子 拒以英文受訪?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高級講師陳婉雯,曾於1997年前後在香港電台、《南華早報》等機構任職記者。她說:「殖民地年代,英文是一種權力。官員、議員都以英文發言。」主權移交後,她觀察到有不少公眾人物開始抗拒公開講英語:
不知是不是主子變了,要迎合新主子。
陳婉雯曾於2000年8月7日《虎報》專欄批評,時任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雖然英語不俗,但接受英文媒體採訪時,只用幾秒回答一條問題,當記者要求他多說,即轉用中文。她當日即獲行政會議辦公室新聞官發信,內容強調「梁振英並沒有不尊重英文媒體」。
她續指,這情況以商界尤為明顯。
反而傳統左派,繼續講(英文),唔知係咪唔使prove(證明自己愛國)。
香港電台電視部前監製貝格理 (Gary Pollard) 也有同樣體會:「政府的態度,尤其是董建華的態度,董建華覺得講英文是不愛國。」貝格理認為,這種想法愚蠢,也阻礙英文傳媒採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