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一般運動 非一般問題

120paragliding_1

編輯│鄧子謙 記者│蕭捷輝 攝影│鄧子謙 蕭捷輝 孫綺羚

滑翔傘近年在香港興起,玩家越來越多,意外數字也以倍數增長。滑翔傘在香港發展緩慢,牌照制度及場地均有潛在問題,有機會對飛行員自身,甚至第三者造成危險。有人曾在沙灘上被迎面而來的滑翔傘撞倒,也有新手飛行員不幸撞山身亡。

滑翔傘首先在歐美國家興起,於九十年代由來港公幹的外籍人士引入。飛行運動在香港一直只屬少數人的玩意,直至近兩年因多了華人教練,才迅速冒起。曾任香港滑翔傘協會會長的袁偉傑指,現時香港有接近100個擁有飛行牌照的飛行員,比前兩年多了約50人。他們當中約40個更是飛行常客,「有些人更是日日飛」;具十年飛行經驗的伍東山教練亦估計,每年會有15至20位合資格的飛行員加入行列。記者採訪當天雖然是平日,但仍有接近十名飛行員背著飛行裝備,步行登上位於西貢大金鐘的飛行區。

場地問題多 起飛降落最危險

梁小姐展示其保護裝備,包括頭盔、太陽眼鏡、手套及護膝。(鄧子謙攝)
梁小姐展示其保護裝備,包括頭盔、太陽眼鏡、手套及護膝。(鄧子謙攝)

想翱翔天際,要先背著裝備攀山涉水。香港現設有九個滑翔傘飛行區,分布於西貢、石澳及馬鞍山等地,普遍都無車路直達。以大金鐘飛行區為例,飛行員如要到達該地,就需先乘車至馬鞍山郊野公園內的車路盡頭,再步行約30分鐘上山。由於他們要背著重達20公斤的裝備,甚為消耗體力。梁小姐兩年前在台灣開始接觸滑翔傘,她指當地會有車接送飛行員來往起飛和降落的地方。她認為香港的飛行場地「如果不用行山就十分好」,覺得體能是一大挑戰,因此平時也要做健身鍛鍊。

採訪當日有女學員運送裝備上山,袁偉傑亦建議她把裝備讓予其他學員負責,預留體力訓練。因此,袁偉傑指飛行員一般只會到大金鐘、石澳和大嶼山三個較方便的地方飛行。他慨嘆其他場地位置過於隔涉,「有些場地連路也沒有,要靠水澗小路甚至自己開路」,因此甚少使用。

香港的飛行區有九個,聽起來選擇不少,但由於滑翔傘依賴氣流飛行,一般每天只有寥寥三兩個場地的風向適合飛行,連帶交通問題的考慮,因此飛行員大多都會集中在同一場地活動。當大量飛行員聚集時,起飛空間會變得狹窄,容易造成危險。伍東山指,面積最大的大金鐘飛行區曾經同時出現過約30名飛行員,而空中亦同時出現過20多隻傘,場面壯觀。記者觀察發現,當地面有三名飛行員同時揚傘進行控傘練習時,地上空間已經接近飽和,在空中的飛行員或未有足夠空間降落。

沒有空間降落,或被當天氣流影響飛行路線,並不罕見,更不時造成意外。教練憶述,曾經有一個外國人,懷疑因氣流問題被逼急降石澳正灘。降落期間迎面撞上三個正在沙灘上的菲律賓人,幸滑翔傘結構柔軟,並未造成嚴重傷害。

香港的飛行場地,只管升、不管降,都只是在郊野公園內簡單劃出一個範圍而成。相比之下,外國有專門的飛行場地,以商業性質營運,分開起飛和降落區域,管理相對較好。袁偉傑舉例,香港的飛行區易有生長過高的植物或大石等的障礙物,會影響風向和氣流,對飛行員的起飛降落造成危險。他也曾因為臨近落地時才發現有大石,未能適時避開,結果腳踝骨裂,需要打石膏復原。

面對場地不足和路程遙遠的問題,伍東山指一般初學者會先到西貢創興水上活動中心附近的空地練習基本功,待具有足夠飛行能力才會到飛行場地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