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中,除下口罩,包好扔進垃圾桶,疫情一年多以來,棄置口罩這簡單動作,已成市民每天習慣。口罩守護市民健康,但大量即棄口罩被棄置,卻為環境帶來沉重負擔。根據綠領行動去年11月公布的調查結果,估計香港市民每星期棄置5千4百萬個口罩,可鋪滿126個香港大球場,一年即消耗20億個即棄口罩。
即棄口罩是唯一選擇嗎?去年政府推出銅芯抗疫口罩,坊間亦有多款可重用口罩推出市面,不少聲稱達醫用外科口罩防護水平,部分更可清洗超過200次, 一時成為城中熱話。但大多港人至今仍是戴著即棄口罩,為甚麼?可重用口罩是環保抗疫的一種方法,卻未能普及。推廣可重用口罩,究竟有何難題?
記者|鍾凱恩 編輯|洪卓兒 攝影|鍾凱恩 洪卓兒
政府去年5月推出「銅芯抗疫口罩」,並在5月和9月分兩輪派發,合共派出1032萬個。創科局創新科技署交到立法會工商事務委員會的獨立核數師報告指出,截至去年12月30日,「銅芯抗疫口罩+™」項目總開支為2億8千萬元。惟銅芯口罩負評不斷,除不美觀外,不少市民更質疑銅芯口罩清洗後的防疫效用,以致口罩沒被廣泛使用。計劃成效未如理想,庫存仍有47萬個銅芯口罩,暫未有製造並派發第三輪的口罩的計劃。
坊間對銅芯口罩的評價一般,市民對可重用口罩的信心亦不大。事實上,可重用口罩的製造技術已在一年間進步不少。市面上製造可重用口罩的物料五花八門,包括布、殼聚糖、同銅離子等,防護力亦不比即棄醫療外科口罩差,又提供不同尺寸、款式任君選擇。
理大本土研發 推動環保助弱勢
在琳瑯滿目的可重用口罩中,不乏本地生產的品牌。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服裝學系組成研究團隊,去年研發名為「PU30™」的可重用口罩,可清洗重用30次,售價為60元。PU30™經台灣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TTRI)的檢測後,數據顯示PU30的顆粒過濾率(PFE)、細菌和病毒過濾率(BFE,VFE)均達98%,符合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ASTM)F2100二級標準。
理大紡織及服裝學系的簡志偉教授為研發團隊的一員,他指團隊早於2018年已研發出一款防菌病毒塗層,本打算用於醫療用保護衣。去年2月疫情爆發,團隊開始思考如何將這塗層技術應用到可重用口罩上,最後便用在PU30™上。
簡志偉坦言,團隊雖有實驗和工廠生產經驗,但研發過程中亦遇上不少困難。由於先前研發的塗層,是用於保護衣,如應用在重用口罩布料上,要有耐洗和防飛沫的需要,於是團隊在塗層上加入防水劑,令塗層能經52次清洗仍能保持一定的防菌防病毒水平,但因口罩清洗30次後會變形,所以仍建議使用者清洗口罩30次後便要丟棄。
為了讓一般市民也能受惠,團隊曾打算改用較便宜的防菌防病毒化學劑製造塗層,以降低售價:
「如果我們要做一個口罩,要賣100 元一個的話,其實沒有意思,對於一些低收入人士可能會造成負擔。」
但團隊經實驗後發現,便宜的化學劑未能達到團隊對過濾效率的要求,最終花了約半年才挑選到符合安全標準且價錢相宜的化學劑。
初期銷量不理想 透氣度仍須改善
經歷約六個月的研發過程,首批一萬個PU30™口罩去年八月生產,贈送給弱勢社群,並在網上購物平台美妝網購平台 Kosmos和以及理工大學內的ITC Store上架,去年年尾更透過HKTVmall向公眾發售。定價60元的PU30™ ,比市面上一般可重用口罩便宜,但起初銷量並不理想,大部分用家都是理工大學的老師和同學,未能吸引普通市民使用。
負責銷售工作,理大紡織及服裝學系副教授葉曉雲表示,團隊希望降低產品的成本,沒有投放資金在宣傳和廣告上,令PU30™難以被大眾認識,實際銷售量不似預期, 團隊最初只賣出幾千個口罩 :
「全香港有七百多萬人,以為兩三萬個口罩很容易出售,怎料很難賣出。」
葉曉雲表示,雖然肺炎令香港的營商環境甚為困難,市民對可重用口罩的認識亦不足,但仍對PU30™十分有信心,相信這款口罩有一群忠心又有需要的客群,例如是有需要的弱勢社群,因對他們而言,PU30™ 的每次使用的平均價錢比單個即棄口罩便宜。另一個特定客群是中產人士,由於知識水平較高,他們更了解可重用口罩的科技原理,也更支持可重用口罩的環保理念。葉相信只要團隊能維持產品質素,並加以改良,PU30™在可重用口罩的市場上仍可生存。她舉例,希望日後能夠改善口罩的透氣度,把口罩內層換成冰感材質,令用家在夏天使用時感覺比較清爽。
戲劇老師和演員黃小姐,從今年1月開始,幾乎每天都會使用PU30™。她在網上搜尋可重用口罩時發現 PU30™ ,見其價錢相宜,性價比高,便決定購入。使用了四個多月,她認為 PU30™ 最大的優點是方便清洗,但透氣度仍有改善空間。她表示, PU30™ 的材質比即棄口罩厚,比較隔音,戴 PU30™ 時,呼吸沒有戴即棄口罩般順暢,所以她在教課和排練戲劇時,偶爾會改用即棄口罩。
可重用口罩未普及 環團促公營機構檢測
除理大研發的 PU30™ 外,去年11月,環保團體綠領行動整合市面上20款可重用口罩的資料,發表調查報告 ,顯示不少可重用口罩已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對出席社交場合時的口罩標準,即由三層或以上不同材料製成。其中10款可重用口罩已達到美國材料和試驗協會(ASTM)F2100二級標準,即醫用外科口罩防護水平。這10款中更有8款達至(ASTM)F2100二級標準或以上。其中有防護力評分較高且有認證的口罩,平均每天價格更低至0.8元,與單個即棄口罩相若或更便宜。
儘管各種可重用口罩已推出市面一段時間,但香港市民仍以使用即棄口罩居多。綠領行動於去年10月向1,095名受訪者進行有關口罩使用習慣的網上問卷調查,當中只有不足一成人表示常用可重用口罩,組織以是次網上問卷調查結果估算,香港市民每星期棄置5千4百萬個口罩,一年即消耗20億個即棄口罩。
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指,即棄口罩多為塑膠製,需數百年分解,隨便棄置口罩會引致微型塑膠滲入土壤和流入海洋。而即棄口罩的鼻梁條以金屬製成,同樣對環境有害。事實上,大眾亦知道即棄口罩對環境的危害,調查顯示,近九成人認為使用即棄口罩會破壞環境,亦有近七成人表示,若疫情持續會使用可重用口罩。
但為何可重用口罩仍未普及?何漢威認為,原因在於市民很容易便能購入即棄口罩,但挑選一個適合的可重用口罩需時較長。他也指,有關可重用口罩的資訊極度不足,人們誤以為「即棄」就等於安全,「重用」就等於危險,對可重用口罩的防護力有所質疑。此外,可重用口罩的價格並不便宜,由每個60至300元不等。何指市民也許不會花錢,冒險買一個未必合適的可重用口罩,因此沒動機建立使用可重用口罩的習慣。加上市民家中有大量即棄口罩存貨,多至一兩年都未可用完,沒有試用可重用口罩的需要。
綠領行動自去年11月起,兩次發信至消委會,建議為可重用口罩進行防病毒功能測試。消委會表示理解,但未有進一步行動。綠領行動也建議衛生防護中心,檢視市場上可重用口罩的防護規格,加入保護環境的要求,並就可重用口罩的使用場合,制定符合抗疫需要的指引。
家庭醫生林永和亦贊成有關部門可提供更多使用指引,他認為市民使用可重用口罩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做法可取,但需視乎情況使用。若是在空曠的、人流較少等較低風險場所,使用可重用口罩沒問題。在較高風險場所,如醫院和診所則建議用即棄外科口罩。假若疫情回落,更多市民接種疫苗,可重用口罩的使用便可擴大。市民需要學習與病毒共存,當疫情受控時,可多為環境着想。
試用者對可重用口罩改觀
為向市民提供更多可重用口罩的資訊,綠領行動於今年1月,邀請六位常用即棄口罩的上班族,試用三款可重用口罩,試用者要在19天體驗期內,使用可重用口罩至少12日,並在座談會上分享用後感。
負責是次活動的高級公共事務主任黃宇深綜合試用者意見,可重用口罩比想像中方便。大部分參與者使用初期,不習慣清洗可重用口罩,但隨長時間佩戴後,發現只要在洗手時與口罩一併清洗,然後晾乾便可。
試用者之一的幼稚園教師莫小姐表示,在試用前並無使用可重用口罩的習慣,對其防護力感到質疑,但自分享會後便對可重用口罩有更多了解,開始建立使用可重用口罩的習慣,希望以行動支持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