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20歲的她被送往醫院搶救,半昏迷狀態下,她依稀看見一片彼岸花海,花朵上纏繞著黑蛇。這片影像縈繞在她腦中,醒來後一直念念不忘,於是她決定把這一幕刻在身體上,好讓自己永遠記得曾經歷的生關死劫。
她走進紋身師的工作室,把怵目驚心的故事娓娓道來,紋身師聽罷再創作圖案,彷彿她們共同完成了一個象徵生命中重要歷程的紀錄。這個彼岸花的圖案,承載著紋身師與被紋者的情感,不再是過往由客人指定圖案、紋身師依樣畫葫蘆的單向關係。
記者|鄧捷 編輯|錢穎嘉 攝影|鄧捷 錢穎嘉 莊曉彤
抒發情緒 啟發生命
28歲的紋身師馬珈珈認為,客人的經歷大大啟發了她的人生觀:「我為客人完成了一個象徵其生命中重要歷程的紀錄,也彷彿從他們的故事經歷了其人生。」近來讓馬珈珈難以忘懷的客人,便是紋上彼岸花的「她」。這位女生小時候因意外導致鼻骨碎裂,須在口腔開刀取出碎片,豈料傷口縫接不妥,口腔和鼻腔大量湧血,令她幾乎窒息,送院搶救後輸了三十多包血。本以為情況穩定下來,身體卻出現排斥反應,上半身大片皮膚長出疱疹和濃瘡。今年才20歲的她,面對連串打擊,並沒有意志消沉,反而更珍惜生命,決意在身體紋上象徵死亡的彼岸花,用來鼓勵自己,只要一息尚存,生活上的執著和困苦,在生死面前都不值一提。這個故事讓馬珈珈明白生命中不能強求的事情很多,要學會看開一點,調節心境,不能被金錢和慾望所牽制,也對生命看得更通透。
「他們會邊說邊哭泣,我有時也聽得『眼濕濕』。」
向別人道出心中的傷痛並不容易,而有些人更願意讓陌生的紋身師看見自己的淚痕,甚至視紋身為抒發情感的渠道。馬珈珈表示:「他們會邊說邊哭泣,我有時也聽得『眼濕濕』。」她猶記得有位婚姻出現暗湧的女士,本想以紋身紀念傷痕,馬珈珈卻希望從中滲入正能量,讓紋身多一層勉勵作用。馬珈珈為客人紋上一間玻璃屋,象徵婚姻;一朵在玻璃屋保護下成長的花,象徵其女兒。即使玻璃屋不再堅固,化成閃爍的碎片隨風飄盪,但仍會令裡面的花朵茁壯成長,寓意她對女兒的愛依然美麗,提醒女士要堅強。紋身為客人帶來信念和力量,也令馬珈珈從中獲得使命感。
馬珈珈喜歡有靈魂的紋身圖案、有血有肉的創作,兩年前甫入行便採取這樣的工作模式:客人帶著一個主題或故事來找她,經過深入交談,她便提筆為客人創作紋身圖案,透過互相討論取得對圖案的共識後,才在工作室一筆一筆地紋上客人的皮膚。馬珈珈認為這是一生一世的印記,絕不能馬虎了事,因此她會先聆聽每位客人背後的故事才下筆,否則紋上身的圖案只會不著邊際、「詞不達意」。
「龍紋身的女孩」 以紋身表達理念
「我想像不到如果我沒了這些紋身會怎樣,我會覺得自己很奇怪。」
有人以紋身抒發情緒,也有人以紋身表達理念。27歲的大學助教羅小風為一名性別酷兒(Genderqueer),出生為女兒身,處於女性和男性的性別認同之間。20歲那年,小風因喜歡龍強壯、陽剛的形象,打算將龍的圖案紋上身體,但紋身師建議他紋「Koi」的圖案。「Koi」是半龍半鯉的神話生物,上身是龍頭,下身是鯉魚尾,象徵龍躍出水面前正處於改變的狀態。小風認為這個意念很切合他不論在性別認同上、工作上、人生歷程上皆處於不停轉變的狀態,決定採用紋身師的提議。最後,「Koi」便永久烙在他的左胸上。
小風是一位健美運動員,他常常留意自己的肌肉線條,每次照鏡檢視身體時,都能看見身上的紋身。久而久之,紋身已成為他身體的一部分:「我想像不到如果我沒了這些紋身會怎樣,我會覺得自己很奇怪。」對小風來說,他的身體是向其他人分享理念、表達自我的媒介。他認為大眾對性小眾的了解不足夠,希望透過身上有關性別想像的紋身,令更多人留意性別議題。
小風認同在紋身過程中,與紋身師的溝通十分重要,因為經過交流,才能做出好作品,他希望紋身師能先了解他紋身背後的意義。在找到為他紋「Koi」圖案的師傅前,他亦曾光顧幾位紋身師,但他們往往只依照客人指定的圖案紋身,按小時收費,不願多花時間與客人聊天。直至遇上願意聆聽及溝通的紋身師高子媚,才讓小風感受到金錢交易以外的誠意。他對高子媚信任之餘,亦很欣賞她思想開明,兩人更成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