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之犢 校媒走進示威區

10月1日,在荃灣大河道,Louis留意到有示威者打算追打落單警員,便跟上前拍攝,混亂間他看見有警員舉起左輪手槍,隨即聽到一下巨響:「採訪了兩個月,我從未聽過這麼大聲。」他和所有人一樣,嚇得立即後退數步,隨即再次步近倒下的傷者,並向警員表示:「他心口在流血!」Louis與幾間校媒一同拍攝到自反修例風波以來,警員第一次使用實彈擊中示威者的畫面,這段主流媒體捕捉不到的片段隨即在網上瘋傳,校園媒體亦開始備受關注。

自六月起,一眾大專院校的學生記者,沒有薪酬、沒有保險、沒有資源,卻自願走出舒適的校園,掛上自製的記者證,穿上反光衣,站在衝突的最前線。

記者│盧文樂 殷格蘭 編輯│林倩茹 攝影│林倩茹 殷格蘭

20歲的林卓賢(Louis)自七月起為香港城市大學的校園媒體城市廣播(CBC)採訪反修例運動,CBC的Facebook專頁有超過12萬人讚好,是校媒中最多。10月1日,Louis目睹有四至五名警員落單被示威者追捕,便跟上前拍攝,近距離拍下了警員開槍一幕。他當時還不知道那一槍是實彈,只見傷者不斷流血,直到一個多小時之後他看到其他媒體報道才知道真相,當下感到恐懼又驚訝,因為他沒想過警察竟然會開實彈。

【十一荃灣開槍完整片段】無警示近距離開槍 延誤救治至少三分鐘

【十一荃灣開槍完整片段】無警示近距離開槍 延誤救治至少三分鐘較早前盧偉聰召開記者會,回應於十月一日荃灣示威中,有警員近距離槍擊示威者心口事件。他聲稱「警員曾警告但無效,生命受嚴重威脅,逼於無奈使用佩槍,制止暴力襲擊,做法合法及合理。」他又聲稱在場警員隨即為傷者止血及施救。本台記者從另一角度拍攝到事發經過,發現與警方描述有所出入。盧偉聰於記者會聲稱警員曾向示威者警告但無效,而警員感到生命受嚴重威脅,逼於無奈使用佩槍。然而,片段顯示警員舉槍時先指向前方示威者頭部,然後指向右方的示威者於不足一米的距離內向左胸開槍,整個過程不足一秒,並未有向在場市民作任何警示。盧又聲稱有人向受傷倒地的傷者及警員投擲汽油彈。然而錄影片段中只有一枚汽油彈於警員位置五米外落地,而在場警員亦無為中槍倒地的傷者進行保護或急救,只站在一旁及制服一名示威者,期間該警員更聲稱:「First-aid 我都有啦」。盧又聲稱在場警員隨即為傷者止血及施救,但片段中顯示傷者中槍倒地後至少三分鐘,除了正在制服示威者的警員外,在旁六位警員仍沒有施救,期間中槍者多次高喊「救命」,惟警員仍沒有理會,直至三分鐘後方有警員低頭查看傷者。片段亦顯示中槍後至少五分鐘,仍未有警方急救員到場施救。Earlier, Commission of Police, Stephen Lo responded in a press release that an officer fired point blank at a protester in the 1st of October protest. Lo claimed, "the officer had warned the protesters but to no avail and he had felt that his life was in grave danger. He had no choice but to stop violence with his gun; all is legal and legitimate." He also claimed that the officers IMMEDIATELY treated the victim's wounds to save him.Our reporters recorded the incident from a different angle, which seems to speak differently of these claims.First, Commission Lo argues that the protesters had not heeded the police's warnings, causing the officer to "feel that he was in grave danger" and needed to use his gun. However, footage shows that the officer first points his gun to protester's head in front of him, then to his right, firing at a protester in less than 1 meter. This transition lasted less than a second, making it impossible for any 'warning' to have been issued.Second, Lo argues that someone had thrown a petrol bomb at the fallen protesters and police. However, footage reveals that there had only been one such object thrown, falling onto somewhere 5 meters away from them. No police officers could be seen doing anything for the protester shot at all, but were busy subduing another protester or just watching.Also, Lo argued that the police had IMMEDIATELY treated his wounds, but footage reveals that the shot protester was left on the ground for AT LEAST 3 minutes completely ignored. The shot protester was screaming "SAVE ME", yet the police officer had stayed clear away from him. Only after 3 minutes had there been an officer checking on him. For well over 5 minutes, no police officer could be seen treating his wounds.

城市廣播 City Broadcasting Channel (CBC) 發佈於 2019年10月1日星期二
10月1日,Louis在荃灣大河道拍下反修例風波以來,警員第一次使用實彈擊中示威者的畫面。(城市廣播 Facebook 片段)

影片放上網後引起轟動,被轉發超過三萬次,令Louis有種「飄飄然」的感覺,認為自己捕捉到有新聞價值、震撼的畫面:「我拍攝的片段很多人看,很厲害!」但隨情緒沉澱下來,他才發覺這種想法過於天真和膚淺:「我差點看著一個18歲的學生在我面前死去,只差三厘米就射中他的心臟,這絕對不是一件值得開心和興奮的事,我不明白為何自己當時會這樣想。」他亦覺得自己能夠拍下畫面純屬幸運,假如其他媒體在場,他們也會拍攝,所以他根本沒有甚麼了不起。

從示威者到記者 零經驗從頭學起

前線採訪令Louis的心理壓力愈來愈大,甚至想逃避前線工作。(林倩茹攝)

就讀城大工商管理系的Louis對記者行業零經驗,在參與CBC的採訪工作前,他也是示威者的一員,他更坦言當初主動請纓做CBC記者的原因很膚淺:「我希望上前線幫忙,但我不想被拘捕,不如做記者吧!」起初Louis沈浸在可以發布新聞的成就感中,還會讓遊行人士「擺pose」拍照。直到7月27日第一次上前線,Louis看著其他專業記者在不干預事件的情況下工作,便開始跟在他們身後觀察,學習記者作為事件記錄者的行為操守,也提升了捕捉新聞的技巧。

親身體驗記者的工作後,他現在已不會視記者的工作為兒戲,而是想好好盡記者的責任。但採訪令他的心理壓力愈來愈大,甚至想逃避前線工作,也無法集中精神做功課、預備考試,加上CBC人手充足等種種因素,他現時已較少到前線採訪。現在他更盡量避免接收新聞資訊,因累積的採訪經歷,會令他聯想到更多背後的畫面,而感到難過、憤怒,甚至會怪責自己未有參與其中,為事件增添多一個鏡頭。

學生記者雙重身分 困難多難兼顧

城大另一間校媒「城大編委」是城大學生會轄下的組織,原本出版實體月刊,內容涵蓋社會議題、校政等,今次因反修例運動開始發布即時新聞,Facebook專頁有超過6萬人讚好。總編輯何浚曦表示,編委原有11名幹事,隨著運動開始、新生入學,不少學生經過面試後加入成為記者,現時共有約50人,最高峰時會派出15到20個前線記者分散到各區,編輯室則有7至8人,而每位前線記者都獲發一張記者證。何浚曦認為,校媒優勢之一是自由度較傳統媒體大,前線記者行動較自由,編輯室不會下達指令。然而,學生記者面對的困難比職業記者多。

除了在前線採訪,何浚曦亦會處理編輯工作。(林倩茹攝)

為期數月的前線採訪要購買和維修裝備、器材,雖然這些費用可以向城大學生會報銷,但學生要先墊支,一個月至數個月後才可收款,他們已花費過萬元購買防護裝備。此外,平日拍攝的器材大多都是同學自行購置的,損毀時也是要自己掏錢維修,加上要頻繁採訪,何浚曦每次交通和膳食花費200元,開支不少。

示威現場衝突加劇,學生記者受傷的風險也驟然上升。校媒記者並沒有醫療保險,醫療費要自行承擔,何浚曦估計,城大編委有最少四至五個前線記者頻繁受傷,包括受水炮車、橡膠子彈等所傷。10月20日,何在旺角採訪時,胸口被催淚彈射中,倒地昏迷了近一分鐘後醒來,經急救後自覺身體沒大礙便起來繼續採訪,事後也沒有看醫生。

身為記者,但又同為年輕學生,何浚曦多次在採訪過程感到難受、抑鬱:「我拿著這部相機,有穿越時空的感覺。」10月13日,一名年輕男子於觀塘刺傷警員頸部後被制服並受傷,他蹲下問男子的姓名,只見男子流著血,將手伸出,嘗試捉著他說:「可不可以救我?」但他當時是一名記者,看見同齡人如此絕望的求救,他卻只能旁觀、拍下他的容貌。每次回家重看這些片段,他都會難以入眠。

學生記者工作純屬義務性質,沒有收入,校媒觀眾又較主流傳媒少,令何浚曦一度感到迷茫:「大家做的事差不多,我是否有必要在現場呢?」縱使迷茫,他還是認為採訪工作有價值,犧牲再多也不後悔:「有人一輩子也不會經歷的事,我們在短短一年間全都經歷了。」

理大一役 反映校媒記者認受性低

自反修例運動以來,警方多次質疑示威現場有假記者,年輕的校媒成為警方質疑對象之一。而警察通例亦清楚列明,警方只承認由香港記者協會、香港攝影記者協會或主流傳媒發出的證件,學生自行印刷的記者證並不包括在內,令校媒採訪倍添風險。

浸大學生記者鄧澤旻曾於11月3日在太古城中心採訪時被捕。(明報圖片)

在香港理工大學衝突中,11月17日晚,警方封閉理大出入口及附近道路,並呼籲示威者從Y core離開。香港記者協會(記協)其後引述警方指,所有從理大離開的人,如不能出示報館、通訊社、電視台及電台所發出的身分證明文件,或記協、攝記協的會員證,以證明記者身分,就會被拘捕。想離開理大的校媒記者沒有警方認可的記者證,面臨被捕風險。

城大編委記者C(化名)在當天早上進入理大採訪,晚上約9時多循Y core離開。他當時身穿反光衣、配戴記者證,仍被警員截查、搜身,警員指他是「假記者」,並將他雙手綁上索帶拘捕,他憶述警員對他說:「無論真假都先拘捕」。C最後被控告暴動罪,但他不以為意,因為他認為警員只是濫捕,自己也沒有做過任何非採訪行為,警方的檢控不會成功。

城大編委記者採訪期間會配備記者證和反光衣。(殷格蘭攝)

11月18日凌晨,記協與警方協調後,由多名記協成員,包括主席楊健興帶同三十多名學生媒體記者、網媒記者離開理大,楊健興指與警方達成共識,只要記者能夠證明自己在理大是採訪,就可以安全離開。

據楊健興了解,當時仍有不少學生記者沒有跟隨記協離開理大,中大電台的Ramsey是其中之一。Ramsey在11月17日進入理大採訪,留了五天才離開。他當時雖聽聞有學生記者離開理大時被捕,但他認為自己有中大學生事務處發出的信件證明他的確是在採訪,而且有在場中大老師為他作證,所以相信自己不會被捕。他見仍然有校媒、主流傳媒記者留下,加上示威者和警方仍在對峙,氣氛緊張,便打算繼續留在理大,觀察事態發展。

直到第五天,因為記憶卡沒有空間,加上他認為事件已趨穩定,便循正門離開理大。警方傳媒聯絡隊檢查其證件,指「不是記協會員證不行」,但他提供中大發出的證明信後亦獲放行。Ramsey認為,學生記者只有校媒記者證並不足夠,要提供更多文件,如大學發出的證明信才能保障採訪安全。

校媒報道惹爭議 記協冀增強聯繫

杜宗健對有記者在直播時發表不當言論感抱歉。(林倩茹攝)

某些校媒記者採訪時的表現,曾引起爭議。中大學生報一名記者在九、十月直播時發表不恰當言論,副總編杜宗健回應事件時覺得非常抱歉,因為當時沒有及時監察該記者的行為。他表示現時已在草擬守則,包括在採訪現場要保持中立,以發放資訊為主要工作等。假如未來有更多學生加入學生報,會將守則派給他們,希望能改善報道的質素。

中大學生報記者直播言論 。資料來源: 中大學生報Facebook

記協主席楊健興指出,過往一直有與新聞系院校聯繫,但因校媒大都不是修讀新聞系的學生,而運作校媒的委員每年都會替換,令他們難以入手。他曾經收到部分記者投訴,指有學生記者在採訪時言語上表達不當、情緒較激烈,超越了記者的底線,而記協現時亦努力建立溝通平台,對校媒進行初步的聯繫,希望協助他們多了解記者的基本操守準則。

楊健興認為,校媒與其他媒體沒有明顯的分歧矛盾:「我們一定不是說要把他們(校媒)當成另一類,只是大家的背景不同,但對新聞採訪的基本想法,我覺得是一致的。」他希望讀者能多留意校媒的價值,始終現場多一個鏡頭,觀眾就能越接近事實的全部。他亦建議學生記者認清自己記者的角色,否則不但會影響他們,也會令整個記者行業受到質疑。

楊健興表示記協正努力建立溝通平台,對校媒進行初步的聯繫。(殷格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