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新聞業界可謂風波不斷。外國記者會副主席馬凱不獲續發工作簽證,入境處不願公布原因。該會早前邀請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演講,引起中國外交部強烈不滿。是次決定不禁使人聯想,港府是否要對馬凱等人「秋後算帳」。
事隔個多星期,港媒訪京團與中宣部長黃坤明會面後,星島報業集團行政總裁兼團長蕭世和引述對方指,「希望香港媒體不要成為干擾內地政治的基地」。多間傳媒刊出言論後又隨即刪改或撤下報道,記協質疑傳媒自我審查,蕭世和澄清純屬口頭說法與筆記有異,冀外界勿作無謂臆測。
撰文|高仲禮 美術|呂美珊
上世紀下半葉冷戰時期,獨特地理位置吸引外媒紛紛來港,觀察東亞風雲色變的政治局勢,及後港股蓬勃發展,對環球市場舉足輕重,不少財經通訊社在此設立區域總部。回歸後,香港媒體縱然屢受考驗,卻成了內地封鎖消息的缺口。一切皆因香港相較區內其他城市,新聞自由較受保障,新聞系學生同樣受惠於此。
每期《大學線》都有記者採訪中國議題,當中亦不乏內地留學生參與。本港媒體享有的編採自主,讓同學得以講述主旋律外的故事,特別是國內的人權議題。中央提倡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盼港人運用獨特優勢貢獻國家。香港除了有健全的股匯市場外,港媒更能讓國人得以了解國情,同時傳播予外國尋常百姓,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獨特優勢」?
誠然,系內同學討論日後路向,除抱怨記者工資跑輸大市,另一個常談話題便是媒體生態。是次修改前後的「基地論」的最大分別,在於中宣部有否評論香港媒體的角色。如中央官員確要定性港媒干擾內地政治,日後敏感題材報道可謂舉步維艱。就算觸及的是本地議題,一旦上升至國安層面,恐怕亦同樣難逃一劫。
學院教導同學們要有風骨,記者專業是要反映社會現實,堅持原則,但面對新聞自由日漸收緊,連外籍記者都輕易踏中「紅線」,當局強烈回應如此始料不及,我們不禁擔心還能否把所學實踐。箇中無力感並非系內學生獨有,更是混集港人對前景未明的不安。但願我們能堅守下去,未來不用變白為黑,倒上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