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火紛飛 港商苦尋生機

中美貿易戰僵持不下,美方頻頻「開火」,向2,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徵稅;中國亦還以顏色,推出反制措施。身處貿易戰漩渦中,在內地設廠的港商難免身受其害。有人擔心美國訂單全失,打算撤出內地;有人面臨訂單跌、成本增的雙重打擊,選擇開源節流;亦有人未雨綢繆、分散投資業務。貿易戰火到處紛飛,港商不得不拼命掙扎,力尋一線生機。

記者|郭穎怡 曾文謙 編輯|莫泳浵 攝影|莫泳浵

今年三月,中美貿易開戰,美國向中國500億美元商品徵收25%關稅。其後貿易戰愈演愈烈,再有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被列入徵稅清單,中國鋁製品自九月下旬起被加徵10%關稅,明年稅率將增至25%。香港金邊實業董事總經理劉達邦在東莞經營鋁製品廠近30年,今次首當其衝。公司主要出口用於大廈外牆的加工鋁板,近年積極發展美國市場,美國訂單佔整體生意四分之一,徵稅令他們非常擔心。

劉達邦說,不少訂單在貿易戰前簽下,客戶為免違約賠償,並不會截單,故現時影響尚未浮現。但隨著稅率升至25%後,他估計至少流失一半甚至全部美國訂單。劉達邦解釋即使公司願意承擔5%關稅,客戶仍要承受其餘20%,屆時客戶很可能轉向東南亞市場尋找質量好、價錢低的替代品。他估計流失的訂單足以令公司轉盈為虧,明年很大機會倒蝕約一百多萬港元,相當「攞命」。

短期分散生產 長遠搬廠避稅

為求一線生機,劉達邦想盡辦法。他11月到美國挽留客戶,並商討如何攤分關稅。他又考慮分散部分生產程序,不排除會在馬來西亞購買原材料,運回中國加工,最後在大馬包裝並輸出貨品,以避開關稅。他估計這方法的運輸成本較10%關稅低,但強調可行與否,關鍵在於能否取得大馬的產地來源證,以證明貨品在當地生產。劉達邦目前已在大馬購買原材料作測試。

長遠而言,劉達邦打算搬廠至馬來西亞或台灣高雄。他表示要慎重考慮語言、宗教和政治環境等因素:「你的腳踩了下去,洗濕了頭,錢就不能取回來,所以要非常小心考慮。」劉達邦指,於語言不通的地區或需聘請翻譯員,若未能翻譯完整意思,會產生很多誤會。他亦擔心部分有宗教背景的國家,工人在工作時需要祈禱,會降低生產效率:

「難道我要暫停整條生產線等你去祈禱嗎?」

現階段他已聯繫相熟朋友了解當地法例,暫未有進一步行動。

劉達邦擔心關稅增至25%後,美國訂單恐怕全軍覆沒,打算分散生產線或搬廠至東南亞。(莫泳浵攝)

玩具商步步為營 中美角力雪上加霜

出口貨被美國徵稅已夠吃力,有廠商或會被中美兩國同時徵稅,舉步為艱。業界傳聞關稅明年將擴大至玩具,此消息對由美國進口原材料,再將貨品出口美國的玩具港商而言,是雙重打擊。在中山設有兩間廠房的玩具製造商行政總裁蘇先生說,有些依賴美國進口的原材料,如工程塑料、顏料被列入中國反制的徵稅清單,導致材料價格上升約百分之三至五。

蘇先生指,貿易戰的雙重打擊對近年逐漸萎縮的玩具業而言,是「雪上加霜」。(莫泳浵攝)

成本增加之際,同時要面對訂單減少的問題。有七成生意來自美國的蘇先生表示,有客戶擔心日後購買中國製玩具會被徵稅,開始轉投東南亞市場。貿易戰的打擊,加上近年玩具市場因智能電話、電子遊戲的興起而逐漸萎縮,今年首三季訂單量已下跌約一成。近年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加上鄰近市場競爭,不少同業已倒閉。他不禁慨歎:

「純利來說,現在你能做到百分之五已很厲害,愈來愈難做。」

但蘇先生留意到,貿易戰下有客戶為了避開明年可能開徵的關稅,近日加緊下單以趕在年底前取貨,本屬淡季的十月反而接下不少新單。他語帶慶幸地說:「有單做更好,可以養工人,淡季通常好難(養工人),現在我們還要請人。」

面對貿易戰雙重打擊,蘇先生並未打算搬廠,他選擇開源節流。現時中國政府鼓勵廠商發展內銷,他亦與內地代理洽談有關建議,仍在考慮。「內銷是另一個市場,要如何去做,又是另一門學問。」他解釋,內銷業務需與現時的出口生意分開處理,要另設公司獨立處理報稅等事務。他又計劃開拓歐洲市場、生產富教育意義的玩具,讓家長覺得玩具仍有購買價值 。

節省成本、提高效益也是當下的生存之道。蘇先生完成目前的訂單後,將因應訂單量調整工人加班時數,工人收入主要依賴加班,若時數不足他們會考慮辭職。蘇先生強調:「我們不想隨便裁員,只能用這方法讓工人自動流失。」他亦嘗試把工序機械化、電腦化,及尋找較便宜的原材料。

未雨綢繆 避過一劫

戰火橫飛,有廠商臨渴掘井,急於籌謀出路;亦有廠商未雨綢繆,把風險減至最低。於東莞設廠、製造電子電訊和汽車零件的樂佳實業董事總經理施金城,本受貿易戰正面打擊。但他多年前意識到要分散風險,同時發展幾個市場,因此今次貿易戰影響並不致命。他說,過往他只集中在美日兩地發展電子電訊零件業務;後來洞悉到分散投資的需要,15年前開拓歐洲汽車零件市場,至今有七成生意來自歐洲,美國市場只佔整體約一成半。

施金城擬更積極開拓歐洲市場及研發新產品,以補充美國訂單流失。他相信,5G網絡及智能駕駛將分別成為電訊和汽車業的核心發展。因此他在暑假拜訪歐洲客戶,嘗試爭取研發電動車和智能駕駛系統的新配件,迎合市場走向。他強調,研發新產品和轉移訂單並不是即時見效,需兩至三年才有回報,關鍵在於未雨綢繆,才可避開危機。

施金城說,貿易戰對其公司影響並不致命,主要因為他多年前已意識到要分散投資風險。(莫泳浵攝)

貿易戰影響強如山竹 港府措施搭錯線

身兼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永遠榮譽主席的劉達邦形容,貿易戰強如九月襲港的超強颱風「山竹」。他認為美國早前推出的徵稅清單,只等於颱風抵港前發出八號風球預警;但當關稅正式增至25%時,破壞力會相等於十號颶風。

劉達邦估計目前有兩成港商受關稅影響,數字於25%關稅實施後將升至六成。他說,去年很多廠商仍說沒有問題,但近來都大吐苦水:「真的殺到來,訂單開始跌,以前有穩定訂單的都開始知驚!」有廠商反映客戶開始斬件式下單,期數由五個月減至一個月,但由於不少廠商都有涉足其他市場,相信大部分仍能維持經營。劉達邦預計,一成半於珠三角設廠的港商可能倒閉,由22,000間跌至約19,000間。整體港商短期內會按訂單量調整生產規模,如縮減人手;近一半廠家正考慮搬廠至東南亞或於當地設分廠。

對於港府針對貿易戰推出的措施,如為中小企提供保費折扣和增加貸款額等,劉達邦說:

「這是『搭錯線』。我們是沒有訂單,不是收不到錢。」

政府亦增加中小企發展基金的資助上限及簡化申請程序,協助他們開拓東南亞及內地市場,或到外地考察、尋找商機。劉達邦說,這些基金一年有三次審批,每次需時數月,是「遠水救不到近火」。但他表明不會怪責政府:「這不是港府搞出來,而是兩個大國,影響到我們。」劉達邦明白政府只能提供有限度援助,又建議貿發局可多辦商貿考察團,帶中小企到其他國家尋找商機和生產基地,讓他們不用單打獨鬥。

貿易戰史無前例 香港經濟前景未明

貿發局環球市場助理首席經濟師陳永健形容,中美貿易戰在單邊保護主義的規模上是史無前例,關稅措施覆蓋近一半出口至美國的中國商品。陳永健指,香港全年出口增長預測由年初的百分之六跌至第三季的百分之三,第四季更有機會出現負增長。他預計,香港經濟至少未來兩季仍會受到貿易戰拖累,現正觀望11月美國中期選舉後關稅措施會否有所調整。

對於劉達邦的建議,貿發局回應會多辦美國以外市場的展銷會,亦正籌備數十個前往東南亞如越南、緬甸等考察團,讓中小企補充流失訂單。當局會繼續舉辦研討會,向中小企講解徵稅項目和出路。陳永健亦鼓勵港商嘗試不同出路及考慮開拓新市場, 將損失減到最低。

陳永健認為,中美貿易戰的規模較過往美國的單邊貿易保護主義更大。 (莫泳浵攝)
有港商參與貿發局9月於越南舉行的展銷會。(貿發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