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員罷工血汗史

編輯-陳曉蓉   記者-鄧敏琳 張珮儀

在二十年代,香港作為重要轉口港,貿易業正值黃金時期,航海員工支撐起整個工業。然而,他們的勞工權益卻被嚴重剝削。九十年前的罷工,短時間內動員了三萬多人,犧牲了五名工人。他們如何由無聲到抗爭,從壓迫到解放?今年正是香港海員大罷工九十周年,讓我們回到歷史現場,看看一群善於與風浪搏鬥的海員,如何在這片土地上急速轉舵、改寫歷史。


船艙如蒸籠 人工被分家

香港以海港貿易起家,以前很多人皆靠「行船」餬口。海員一般包括甲板上的水手和廚師,以及在船艙內的機械運作員。他們表面風光,但大多數海員在艙底工作,環境猶如蒸籠,令人難以忍受。

曾在七十年代當過海員的香港工會聯合會副會長黃國健慨嘆,在船上工作非常辛苦,除了勞動力大外,設備也相當差:「莫說一九二零年代,我在七十年代工作過的英國船都頗舊,它沒有冷氣,要是你在機艙或是鍋爐旁工作,分分鐘超過四十度。」七十年代也這樣子,罷工時期海員的艱苦程度不難想像。

他補充包工頭當時還會經營「船館」,向離開家鄉的海員提供食宿,但船員要負責開支,令本來工資已不高、飽受壓榨的中國海員雪上加霜。前香港海員工會主席郭錦華船長也說,當時在香港工作的中國海員是廉價勞工,薪金剝削非常嚴重。那陣子海員一個月工資大約為十元至四十元,四十元可供養在外的家人,二十元僅足餬口。在物價騰飛、通漲急劇的香港,工資凍結等同減人工,海員更難以應付日常開支。

另外,很多海員都受到僱主和中介人的「層壓式剝削」。黃國健表示:「船公司會找包工頭,船隻需要多少工人,包工頭就負責請人。船公司給海員的工資,其實有一部分落在包工頭的手上,這種就是中間剝削。」他估計包工頭的剝削十分嚴重:「工資可能差不多對分,或是(包工頭佔)三、四成。」包工頭搾取海員的血汗錢作介紹費,情況甚至持續到大罷工後多年,黃國健說:「一九七一年我退船時包工頭仍未完全消失,當時一般中介收費為船員一個月的工資,在外資公司任職的甚至需要付三個月的工資給包工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