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老師張Sir(化名)原在東區一間津貼中學任教經濟與通識,因應近年香港政治環境的轉變、及考慮到女兒的教育,決定離開任教了18年的學校,與家人移居英國。
過去一年,香港學界面臨教師離職潮。不少教師提早退休,更多是選擇移民,使教學人才嚴重流失。據香港中學校長會研究報告顯示,2020至21學年間,全港中學教師離職人數達987人,較上一學年高近兩倍,每校平均有7.1位教師離職,當中移民的人數更大幅飊升七倍。這波中學教師離職潮,為新入職老師、留任老師以及校長均帶來挑戰。
記者|吳碩楠 編輯|容巧嵐 攝影|吳碩楠 容巧嵐
43歲的張Sir(化名)早有打算送女兒到海外升學,自己和太太則在退休後移居外地。不過經歷近年教育、政治環境急劇改變,傳媒、公民社會組織接連倒閉,他深感不能再等,下定決心帶同女兒儘快離開香港。於是,張Sir在上年7月開始籌備移民事宜,並於今年2月與家人離港。
作為通識教師,自己任教的科目被取替,張Sir直言香港的教育制度已經改變。取而代之的公民及社會科課程,把憲法、國安、國民教育都會加進課程內,令他難以接受。他認為即使自己不離開,也無法改變香港的教育前景。
考慮到女兒的未來,最終決定移民:「如果我沒有小朋友都不會移民,都會留低鬥長命,做到不能做為止!」
遺下學生離開感愧疚 代課老師恐質素參差
張Sir原任教中四至中六各一班經濟、一班中六通識,並擔任中五的班主任。他本來打算留任至自己班的中五學生畢業,才離職移民。現時提早離任,他擔心對未教完公開試課程的中五學生有影響。
「我當學生時也經歷過(老師離職),當時可以一年換幾個老師……我也對他們感到抱歉、愧疚。」
一般教師離職,通常會先教完整個學年,並根據合約要求,提早三個月通知校方。因此教師大多會在5月向校方辭職,在暑假正式離任,讓校方有充足時間聘請及培訓新老師。不過,張Sir在去年暑假申請BNO,11月辭職,同時簽證獲批,決定2月離港。由於張Sir在學期中間離職,使校方聘請及培訓新老師的過程變得倉促。學校在他辭職兩個月後仍未找到合適人選,直到今年1月才成功聘請經濟科代課老師,接替張Sir下半學期的教務。
不過據張Sir所知,該代課老師剛從大學經濟系畢業,尚未考取教育文憑且沒有教學經驗,一入職便要任教三班高中經濟科,擔心他會感到吃力。張SIR解釋,聘請代課老師實屬無奈。現職老師都正在另一些學校任教,很難要求他們中途轉校。因此代課老師多數並非現職教師,而是剛畢業、或退休老師重出江湖,更有可能是因教學表現欠佳,被中途辭退的老師。
新老師支援不足 由零建立師生關係
面臨洶湧的教師離職潮,不少學校靠外聘新老師來接替。不過培訓新人需時,加上接替時間倉促,令教學安排未如理想。24歲、剛畢業不足三個月的Miss Wong(化名)由去年9月起接替移民老師,在粉嶺一間中學任教英文科。她剛入職便要任教兩班高中、一班初中學生,還要當中五班班主任。因工作量超乎預期,Miss Wong入職的第一個月每天至少加班到七時才能離校。她坦言覺得辛苦:
「其實以常態來說,在其他中學的新老師並不會任教高中,更不會一來便教兩班高中。我是整個(英文科)部門中,唯一一位新入職便要任教兩班高中的老師。」
此外,Miss Wong要由零開始建立師生關係,殊不容易。她憶述剛入職時,同學直指她教學沉悶,多於半班學生在課上睡覺,令她倍感氣餒。更有學生在學期初態度惡劣,不遵從她的指示,故意在課上做家課;小組討論時「黑口黑面」,不怎麼參與。即使Miss Wong多次勸喻,學生也不予理會。
「我心中總有一根刺,覺得那班中五學生不喜歡我,因他們曾被另一位老師教導,沒預期會轉老師。」
她特意在課後詢問學生為何故意不合作,才知道原來同學更喜歡前任老師的教學模式。
即便如此,Miss Wong仍努力修補師生關係。她曾私下問學生自己的教學有何改進空間,並依隨學生的意見轉換教學方式,更對學生真誠地說:「只要你們肯認真學習,我所有時間都可用作給你們額外補課!」漸漸,學生感受到Miss Wong的教學熱誠,師生關係才得以改善。
中學高層突然跳槽 教務交接欠佳
教師離職潮下,選擇移民的不少是年資高、擔任學校高層的老師。高層老師離職後,使學校管理層位置出現空缺,吸引別校的老師跳槽。在觀塘區一間Band2中學任教數學的陳老師(化名),在開學前一個禮拜的教學會議中,得知數學科主任在8月尾辭職,轉到另一所中學擔任校長。由於開學在即才得知消息,當時出席的老師都十分錯愕。
陳老師指,雖然科主任離職後,由另一位老師接替其職責,但交接並不順利。例如,老師在首個學期準備期末考試時才發現,原來每年負責中五試題的前科主任並沒留下相關範本。但礙於留任老師與前科主任關係欠佳,他們不願聯絡已離任的科主任。新升任的老師不能參考舊檔案,需要重新制定試題。「我和其他數學科的同事都覺得,他們的交接工作做得並不理想。」陳老師道。
學校恐青黃不接 積極培訓管理人才
資深老師離職亦令新老師難得到足夠支援。陳老師的學校以往設有培訓計劃,每逢新老師入職,他所任教的科目,會有科主任連同另一在職老師作指導員,帶領新老師投入工作。但由2019至20學年起,該校中英數科主任都先後離職,使培訓計劃形同虛設:「以前新老師有甚麼問題都可以直接問他的指導員,但現在需要靠自己摸索。」她擔心,若資深老師突然離職的情況持續,長遠來說會出現青黃不接的問題。
一向穩定的教育隊伍,突然變動頻生,管理層也忙於招架。
陳老師指:「學校以往並沒預計突然間會有這麼多(資深老師)離職,完全沒有培養第二梯隊。只因應近年的情況,校長最近才要求,每科都要預先考慮第二梯隊是哪位(老師)。」
培訓第二梯隊的意思是,科主任會揀選一名在未來有望擔任科主任職責的老師,刻意安排他每年在教學及行政上負責不同崗位,如:任教不同級別、採買教具、聯絡課本出版商等。
「如果科主任提早離任,那位同事會知道科目的整體工作是怎樣,會較容易接手。」
跟很多教師一樣,陳老師也有移民的計劃。擁有穩定且高薪厚職的教師工作,她固然不想放棄,但考慮到女兒的未來,希望讓女兒在公平的社會及較輕鬆的學習環境中成長,才會計劃在未來五到十年內移民。她指,若教師日後被要求進行政治宣誓的話,就會提早移民,立即離港。
學界出現音樂椅效應 校長建議制定明確方案應對
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主席陳狄安表示,教育局未曾承認過香港出現中學教師離職潮,認為空缺數字上升只是因為「音樂椅效應」令教師流動性上升,轉往其他學校任教。由於局方並無數據顯示有大量教師流失,因此教育局並無公佈任何方案協助學校面對教師離職潮。
去年12月,香港中學校長會的研究報告收集中學校長對教師離職的看法,總結離職潮對整個教育系統造成的影響,當中包括教學人才流失、學校缺少領導團隊及面對青黃不接的問題。報告對教師離職的趨勢並不樂觀,近八成校長均不認為升幅會減弱,大部分相信離職潮會延續或輕微增加。報告促請政府跟教育界要有更頻繁和坦誠的溝通,並制定明確有效的政策,以減少及應對教師離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