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零政策下 外企人才有多不滿?

特區政府為爭取與中國內地通關,嚴守「圍堵清零」政策。防疫限制一再收緊,令本港專業服務及金融服務等支柱行業持續受挫。近日多個行業組織與商會連番呼籲特區政府放寬出入境限制,坦言部分外企會員因國際業務長期受封關影響,計劃撤離香港。

據報道,如今中港已通關在望,但政府仍無法交代其餘防疫政策鬆綁的時間表,令跨境業務繁多,尤其依賴員工頻密出差外地的外企無所適從。長此下去,會否進一步影響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記者|何裕婷 編輯|李承璋 攝影|何裕婷

香港自9月30日起僅錄零星輸入個案,本土確診亦不足十宗,然而變種病毒Omicron來勢洶洶,政府嚴陣以待。為與內地通關,旅遊限制和檢疫政策不減反增,政府11月1日宣布全面收緊豁免檢疫措施,其中上司公司董事及銀行業高級行政人員等不再屬豁免類別。

此前,《彭博》報道亞洲證券業及金融市場協會(ASIFMA,主要成員為跨國投資銀行及資產管理公司)已於10月25日去信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香港的清零政策及旅遊限制令香港國際金融地位、長遠經濟復蘇以及作為首要營商選址的競爭力減弱,更指出接近五成(48%)的會員公司正打算撤出香港。故政府收緊免檢舉措即變相攤牌——清零方針沒有斡旋餘地,與業界訴求背道而馳。

現年40歲Henson(化名),任職證券公司的高級職員,經常要到外地出差。Henson的主要業務是協助客戶發行證券,除了提供專業意見,亦要陪同客戶接洽投資者。客戶發行新股前,Henson會帶他們展開路演(Roadshow),即提前會見機構投資者,讓投資者深入了解客戶業務;同時收集投資者意見,再進行新股定價及配售。

Henson直指防疫政策令其業務大受影響,其中路演模式更是大變。很多時候投資者身處紐約或倫敦,以往自己會夥同來自中國內地的客戶拜會,故路演大多於歐美市場進行。疫情之下動彈不得,路演只可由視像通話取替。

香港政府拒絕「與病毒共存」,堅守清零政策。(何裕婷攝)
香港政府拒絕「與病毒共存」,堅守清零政策。(何裕婷攝)

投資依賴實體操作 行業挑戰巨大

歐美國家多採取「與病毒共存」的策略,當地企業自然能繼續進行路演,故市場的復甦步伐有天然優勢。反觀香港,封關限制越發收緊,路演的相關活動便一直受影響。

「(路演)就好像一個面試,你需要告訴投資者你是可信的。」

Henson指,若能現場親自並誠懇地表現自己,更易贏得投資者信賴,願意投資大筆金錢。加上投資不僅是合約數字,更在於建立關係,哪怕是細微的面部表情或肢體語言均可影響結果。反觀視像通話的路演難以快速拉近與投資者的距離,成功率便低了。

路演表現打折扣,亦令大多集中在美國市場的投資決策者卻步。Henson指這些投資者過去已相當審慎,往往在路演尾聲才拍板投資;他續透露,業界投資的項目確實驟減,以港交所近年首次公開募股(IPO)的常客生物科技業爲例,截至9月,約七十間預備在港上市的公司,獲投資者青睞的少之又少。其中,基金公司作爲一大機構投資者,其投資組合愈來愈集中:「過往大型基金一般管理50至60股票,現在減半至30隻。」他補充,此現象反映了基金篩選投資項目的行情有變,公司的募資難度更是陡增。

然而透過視像通話,投資者甚至連客戶的真實身分都難以辨別。疫情前,為核查公司背景,金融行業一般會「盡責查證」(Due-diligence),意指投資者對相關法人或公司的調查,確認對方公司值得投資,以及是否有潛在風險,甚至須進行實地調查。Henson指,通常會有專家如律師陪同,親身到訪查證公司各地的生產線、辦公室等。

「過往投資者會要求到訪你的辦公室,但現在盡責查證更困難。」

現時本港檢疫政策繁複,折衷方案唯有派遣初級職員作代替,以減低長時間入境隔離帶來的人力損失。惟仍有部分大型投資機構規定須委派至少一名行政級別,即一般約十年工作經驗的副總裁投入盡責查證。他亦強調查證過程非簡單的「剔和交叉」,初級職員難以取代經驗老手進行查證,只可充當權宜之計。

國際商會不滿政策 香港營商地位不保

「很多美國投資者開始轉向北美、日本、歐洲市場等。」 Henson認為現時本港防疫政策打擊香港國際金融地位,皆因不少國家都開始通關,而香港則原地踏步。

Henson亦觀察到現時不少公司積極研究在香港以外的地方設立分部,包括新加坡、日本等亞洲地區。長遠而言,香港營商環境的不明朗因素持續,或不再成為營商首選。

本港清零政策對金融業不利,引來多個商會連番批評。(何裕婷攝)
本港清零政策對金融業不利,引來多個商會連番批評。(何裕婷攝)

香港歐洲商會亦早於本年8月向特首林鄭月娥發出公開信,指香港嚴苛的防疫隔離措施,可能威脅香港的國際商業中心地位,促請香港放寬嚴格的防疫措施。商會主席弗雷德里克・戈洛布(Frederik Gollob)於10月6日表示,入境限制「不合比例」,許多歐洲公司都正討論從香港撤離員工的問題,即使不完全撤離,許多歐洲公司正考慮將部分業務重組到其他亞洲國家。

亞洲證券業與金融
市場協會(ASIFMA)
香港歐洲商務協會(ECC)香港美國商會(AmCham)
會員離港意欲向財政司長陳茂波發出公開信,指73%的受訪會員表示在港吸引和留住人才遇到困難,其中三分之一的人認為困難「非常嚴重」。

由於包括旅行限制等因素在內的運營挑戰,48%的公司現考慮將員工或職能移出香港。
向特首林鄭月娥發出公開信,警告香港嚴厲的防疫隔離措施已造成香港居民無限期地受困於境內,恐威脅到香港的國際商業中心地位。

協會主席批評幾乎所有其他國家都已放棄「清零」戰略,但是香港仍在沿用這一嚴格的防疫措施,所以許多歐洲公司都在討論從香港撤離員工。
公布一項調查顯示42%的會員公司指他們可能因為嚴格的防疫隔離措施,考慮離開香港。打算離港的公司當中,約49%稱原因是疫情相關的旅行限制。
對防疫政策建議最終接受與新冠病毒共存是必須的,這可以使香港的企業、家庭和社區能夠更有效地規劃未來。港府須接納與新冠病毒共存,定立清晰的退出防疫措施策略,放寬所有已接種疫苗旅客的隔離檢疫措施。強調嚴謹的檢測工作支援有助重啟國際及本土商務。港府須密切注意香港僑民情緒,努力緩和國際人才在港的主要憂慮,以免香港與其他商業中心相比,失去競爭力。
部分組織及商會就香港防疫政策表態內容(整合外電報道

顧問服務難以流動 恐削弱專業

22歲從英國回流的Ethan(化名)入職本港跨國管理顧問公司半年,發現工作模式不似預期。管理顧問需負責為客人分析其公司內部或業務問題,並制定策略以協助客戶解決挑戰,達成目標。他指,公司在全世界有數十個辦公室,疫情前工作十分流動:「例如有一個辦公室不夠人手,可以調配東南亞辦公室的人去協助客戶。」他原先期望有許多出差機會,到訪不同地區,接觸不同類型的客戶以及不同範疇的業務。公司甚至會安排專家陪同顧問,一同飛往客戶所在地。

現時礙於疫情,工作只可以視像通話進行。Ethan指,視像通話比實體見面較不可靠:「最好當然是帶專家去見客,親自介紹這位是在某範疇工作數十年的CFO(首席財務官),那麼對方便不會質疑你。」可惜疫情之下,所有工作變成遙距進行,要配合團隊各員時差令工作變得繁複。

「團隊問專家意見,然後再回覆客戶,整件事亦變得迂迴曲折。」

他又指,透過視像通話很難觀察客戶反應:「如果面對面介紹,客戶見到這一頁(簡報內容),他開始黑面、皺眉頭,你觀察到就可以補救,更詳細地解釋。」由於視像通話過程,顧問需兼顧內容表達及屏幕分享,未必能及時留意小格中客戶的反應。尤其跨時區會議,要配合客戶的時間,部分高級經理面見客戶時可能已是深宵,家中難免有干擾,例如小朋友叫喊,環境佈置亦未必理想,稍影響專業形象。

晉升機會減少 前路成未知數

過往公司人員流動靈活,根據各地業務需求隨時調動人手,但隔離措施降低人手支援靈活度。原來較少常駐員工的地區業務超負荷,但隨著各國通關可望改善;但部分辦公室例如香港人手較充裕,部分新入職同事無法離港便投閒置散。由於實務經驗會影響員工評核和晉升機會,不少同事都開始考慮北上闖一闖,一般北上後便會常駐當地,以免浪費時間來回隔離:「和我一同入職的同事現在準備去中國內地,明年才回香港。」

Ethan又指,行內普遍會視顧問工作為跳板,希望在服務客戶時累積人脈,尋找跳槽機會:「譬如你做保健行業的顧問,之後可以跳返去做保健行業。」出路更闊,晉身管理人員的機會亦更多,他更形容「九成人」均不會以顧問為終身工作。可惜現時難以到訪外地辦公室學習文化、行業知識、工作標準,未必能裝備充足的軟技能,目前顧問經驗未必幫助日後轉職,對一眾新人如Ethan而言,打擊沉重。

雖然香港嚴格的清零政策令工作機會變少,但Ethan認為,如果政策能夠確保與中國內地順利通關,起碼有一個地方可以往返,不用滯留香港,都算是一個「零到一」的進步。

政府一再收緊免檢疫政策,令專業服務及金融業等陷入困難。(何裕婷攝)
政府一再收緊免檢疫政策,令專業服務及金融業等陷入困難。(何裕婷攝)

公司空談撤港 惟人才流失屬實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莊太量指,進一步收緊免檢疫條例影響金融公司管理和調派人手。但他指,通關政策必須顧全內地安排,且必須有序;全面通關可能導致個案急增,香港政府宜逐步慢慢開放。

對於外商發聲明要撤離香港,莊太量形容,外商的反應是先「出口術」,觀察政府的態度再作部署。而且單論金融業,疫情下一些客觀數據例如交投量並未見大減。但他認同,政策對在港工作的外地專才不利,當中在外地有家室的尤甚;與家人長時間分隔很有可能增加其離港的意欲。他建議香港政府可以為在港工作多年的外地專才另作安排。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莊太量認同,清零政策增加外地專才離港的意欲(何裕婷攝)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莊太量認同,清零政策增加外地專才離港的意欲(何裕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