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IER

CUHK LogoHKIER Logo
香港教育研究學會2018國際研討會



專題及特邀座談會和主題演講大綱

HKERA專題座談會,10:00 – 11:30,YIA LT3
(本環節以英語進行;中文內容如與英文內容有出入,以英文版本為準)

教師教育的未來


葛文林教授,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賀潔婷教授,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副院長
侯傑泰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聯席所長

教導學生成為我們所想:心態、教學原則和愛心

在本講座,葛文林教授首先點出一直以來困擾教師教育領域的問題:甚麼值得測考和為甚麼?身為研究者和教育專家,當務之急要處理的問題是甚麼?之後她把焦點放在「教育好所有兒童」這個長久議題,以及它對教育公平、平等和多元的意義。針對這個主要議題,她會分享一項近期研究的發現,說明一位老師如何看待她的學生,如何應對和引導學生,如何看重學生,令學生有高水準的成就。

在充滿改變和虛假消息的年代,批判性跨文化教師教育的角色

我們生活在劇烈改變的時代,經濟全球化、族裔間/信仰間暴力、跨國人口流動、壓制自由,以及科技和「虛假消息」的力量變成「新的常態」。這都使得教師教育的責任愈加重大,以確保未來一代有足夠能力應對日常生活中多元和不斷改變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文化環境。

全球有影響力的組織(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學校制度已經肩負起這項挑戰。我建議亞洲(尤其是香港)應追隨這個方向,但在這脈絡下的教師教育要跳出對文化的狹隘理解,而且要採取批判的社會正義取向。我會基於研究證據,指出為何跨文化對於我們社會、經濟、政治的集體幸福和未來是關鍵。

重視數據:研究和證據為本的教師教育

在設計專業教師發展課程時,大型的國際教師和校長比較調查提供了有用的資料,告訴我們:(1)教師的特質,尤其是在更有效的教育系統工作的教師;(2)他們現有的專業發展課程;(3)他們現有的教學環境、所接受的師友教導(或專業支持)和教學風格;(4)他們對專業發展的看法和評價;(5)他們對自身發展需要和方向的評估。我們會檢視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教與學國際調查(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和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中高成就經濟體(如芬蘭、新加坡、日本)的情況及其異同,並討論教師教育的方向。

-- 返回 --


主題演講1,11:45 – 12:45,YIA LT3
(本環節以英語進行;中文內容如與英文內容有出入,以英文版本為準)

高等教育的多元:歐洲和美國大學適應日漸多元化的學生族群的三個階段


Maurice CRUL教授,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社會系教授

高等教育是歐洲和北美教育的最後堡壘,它漸趨多元。20世紀70和80年代,由於移民家庭及其子女漸多,小學和中學愈來愈多不同種族的學生,後來這些年青的移民子女在中學後進了職業課程。高等教育機構只是在過去十年才有愈來愈多不同種族的學生。例如在阿姆斯特丹,那兩所應用科學大學的大部分新生都是移民後裔,現在約佔三分之一。未來,數字肯定會增加,因為現時15歲以下的人口中,有三分之二有移民背景。在美國和加拿大,愈來愈多的州和城市的居民以少數族裔居多。居住在某地的民眾屬於同一個少數族裔和以往居多的盎格魯-撒克遜「白人」。

歐洲和美國高等教育種族多元的情況仍屬新近現象,是因為高等教育機構仍在初期適應階段。基於小學和中學至今四十年的經驗,預期有三個階段的反應。首先,很多機構否認學生人口組成的改變,認為種族多元對職業教育機構重要而非研究型大學。它只是個邊緣現象,毋須額外關注。背後的想法是小學和中學的篩選已經使可以報讀的學生大致一致。

通常過了一段時間,當數字急速上升,機構會出現一段時期的激盪甚至恐慌。在這段時期,由於各個層面的正常業務因新的學生人口而打亂,機構人員開始構想當中的問題。下一步是接受現實(或者只是部分接受),機構人員嘗試處理關鍵問題,目的多數是改變新學生的態度和行為。改變學生!令他們與以往的主流學生更相近。這是各種補救和額外學習輔導計劃試圖收窄與以往大部分學生學習差距的結果。通常,在監察這些計劃的成效後,結論是差距依舊,甚至擴大。機構職員,尤其是舉辦這些補救計劃的人員會感到失望或希望幻滅。這是現時不少高等教育機構的情況。

少部分高等教育機構正朝向一個新階段,這個階段是很多小學和中學之前都經歷過的。在這個階段,最主要的改變是人們開始看到機構本身需要改變,變得適應多元。我會簡略介紹這個進路的最重要成分,並以荷蘭某些已朝這方向邁進的大學為例。

-- 返回 --


主題演講2,09:30 – 10:30,YIA LT3
(本環節以英語進行;中文內容如與英文內容有出入,以英文版本為準)

校園欺凌研究五十年:我們學會甚麼?


Shelley HYMEL教授,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育、輔導心理及特殊教育學系系主任

校園欺凌並非新的問題,卻被視作成長的正常部分。校園欺凌只在過去半個世紀開始成為研究焦點,部分原因是全球不同國家發生了與欺凌相關的青少年死亡悲劇。雖然很多問題尚未有答案,但過去五十年因前所未有的國際研究交流,我們對於欺凌本質和影響的理解已大幅增加。這次演講將說明研究如何改變對欺凌的理解,以及解決這一問題的努力。

欺凌是一種不同形式的人際暴力,它的特點是刻意、重複,而且雙方尤其存在權力不平衡。施以欺凌者比起受欺凌者有一些優勢,包括身形、數目、力量、年齡、說話技巧、智力或運動能力、社會地位。欺凌是學生普遍的經驗。雖然欺凌情況在不同國家的程度不同,但201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份報告指出,每年全球有2.46億的兒童和青少年面對欺凌。

欺凌亦屬隱蔽活動,成年人通常不會察覺。重要的觀察研究指出,成年人很少介入持續的欺凌,但朋輩多數出現在重大事故裏,使得我們把焦點由欺凌是欺凌者或受害者的問題或他們的關係問題,轉移至欺凌是個群體現象。欺凌亦存在很多不同形式。雖然身體欺凌和網絡欺凌受到很大關注,社交欺凌和語言欺凌更為普遍,但成年人多不察覺。

跳出欺凌者乃社交無能這種想法,現在我們知道欺凌者並非只有一個類型。學者現在分辦出有些欺凌者有社交智慧、受人歡迎,有些則被排斥、不受人歡迎、很少社交智慧,還有些是「欺凌者兼受害者」。欺凌者普遍有一個特點,就是傾向不理道德,以各種方法辯解並合理化其行為。

重要的是,過去五十年,我們已對欺凌的相關因素和後果有不少了解,無論是對受害者或肇事者而言。受害兒童可能要面對精神健康問題和學業成績問題,而神經科學的近期研究指出欺凌的後果能「深入肌膚」,影響一生。欺凌者亦面對把困難內化和外化的問題,日後面對罪行時亦有這個風險。

因此,針對校園欺凌已有多種不同的預防和介入計劃。雖然部分有顯著正面成效,但結果不一,而整體來說估計只減低17–23%的欺凌。隨著愈來愈認識到欺凌是個群體現象,學者提出針對欺凌問題的「社交生態框架」,把焦點放在朋輩角色和學校整體社交氣氛是促使還是阻止欺凌上。處理欺凌最好把它置於學校最大的一項任務之下 ── 需要促進社交和情緒能力,而非只是學術能力。在這寬廣的框架下處理欺凌問題,對下一代的學童定有一定保障。

-- 返回 --


特邀座談會,15:30 – 17:00,YIA LT3
(本環節以英語進行;中文內容如與英文內容有出入,以英文版本為準)

透過全球專上教育途徑增進平等、參與、多元和共融


Catherine MILLETT博士,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政策評估及研究中心高級研究科學家
Mary TUPAN-WENNO女士,荷蘭ECHO多元政策中心執行主席
袁月梅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副教
(主持:Wâtte ZIJLSTRA先生,荷蘭海牙應用科技大學)

參與專上教育是個人以至國家達至經濟和社會繁榮的通路。本座談會有三篇論文發表,都是針對大會主題「教育平等、參與和多元:理論、實踐和研究」。發表者雖來自三個國家或地區,但內容跨越多個國家。

教育平等

機構之間雖然爭逐學生,但它們亦相互合作,認識學生如何在某一機構有好成績,從而彼此互補,了解到學生與機構的匹配或許能達致圓滿。它們的目的是令學生能成功進入、經歷和超越高等教育。讀寫能力和數學能力的傳統指標和評估對收生有幫助,亦對預測學生完成學業的堅持和職業追求有價值,機構都想方設法增加學生成功的比率。有關社會情緒能力學習研究和評估的進步,如何用以增進機會、擴闊對學生需要的知識而提供幫助,和改善學生成績。是次座談將報道一個專上教育社會情緒能力學習講座中的結論。

多元和共融

教育愈趨多元,不同組別學生的學業表現差異和就業差距愈趨普遍。強化共融學習環境的新政策和計劃推出,希望收窄差距。教育機構的挑戰依然是創建能共融的教育環境,以全面回應所有學生在人生旅程、學術動機和堅毅不懈方面的差異。找出不同學生的內在動機,比起只是相信學生有天分和期望要求更高。關注多元和共融表示意識到不同觀點、經驗和社會身分,並且正面和平等地看待。本座談還會關注以下問題:在多元文化的學生人口中,機構應如何令所有學生都有學習成就?多元政策如何持續?

教育平等與經濟效益:香港弱勢學生參與專上教育的障礙

在後殖民的香港,貧富差距對於接受專上教育的影響仍然受到熱議。香港的學校內不乏南亞裔、內地移民和低收入家庭青年,相比於較富裕的主流學生,他們很大機會得不到專上教育資歷。這些青年是社會中最弱勢的群體,只有少部分能接受專上教育。Heckman(2015)指出,把教育投資放在弱勢背景的學生身上,為創造能力提供機會,能增進社會流動和公平。在本座談,我會指出,忽略這情況或讓它繼續,是違背社會公平和經濟效益的;亦會與大家分享正在進行的研究的發現。

參考文獻

Tuitt, F., Stewart, S., & Haynes, C. (2016). The racial and ethnic imperative for realizing a critical and inclusive pedagogy around the globe [Web blog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www.gaps-educ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15/10/TheGAPSThinkPiece_Issue6.pdf

Tuitt, F., Haynes, C., & Stewart, S., (Eds.). (2016). Race, equity and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global relevance of critical and inclusive pedagogies in higher education. Sterling, VA: Stylus.

Tupan-Wenno, M., Camilleri, A., Fröhlich, M., & King, S. (2016).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enhancing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DEAS Consortium.

Zijlstra, W., Asper, H., Amrani, A., & Tupan-Wenno, M. (2013). Generiek is divers. Sturen op studiesucces in een grootstedelijke context. ECHO.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