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儀教授獲邀於2015年10月10日假廣州時代美術館主講「全球化城市的地方性:以台北為例」,探討全球化、城市發展與地方性的議題。講座是「腹地計畫」系列活動之一,「腹地計畫」展覽針對的是資本全球化背景下的藝術系統,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建議與各地的人和事建立新關係,尋找新出路。詳情請見http://www.timesmuseum.org/exhibitions/detail/id-611/。
黃宗儀教授獲邀於2015年10月10日假廣州時代美術館主講「全球化城市的地方性:以台北為例」,探討全球化、城市發展與地方性的議題。講座是「腹地計畫」系列活動之一,「腹地計畫」展覽針對的是資本全球化背景下的藝術系統,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建議與各地的人和事建立新關係,尋找新出路。詳情請見http://www.timesmuseum.org/exhibitions/detail/id-611/。
Prof. Wu Kaming’s new book Reinventing Chinese Traditio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Late Socialism will be published by University of Illnois Press in December 2015. With ethnographic fieldwork, Wu explores how people have reworked the revival of three rural practices–paper-cutting, folk storytelling, and spirit cults–within (and beyond) the socialist legacy…
Prof. Katrien Jacobs will launch her new book The Afterglow of Women’s Pornography in Post-Digital China (Palgrave Macmillan, 2015) at 7pm on 23 October 2015(Fri) in Art & Culture Outreach (14/F, Foo Tak Building, 365-367 Hennessy Road, Wan Chai). Jacobs will give a short illustrated talk while inviting artists, scholars…
《字花》評論版刊登〈雨傘運動紀錄論壇:紀錄、敍事、記憶〉,節錄2015年5月30日舉行的論壇講者發言及討論環節。講者們探討香港雨傘運動的庫存計劃及書藉出版,講者分享通過文獻、相片、文字創作和口述歷史紀錄雨傘運動的計劃概況、操作及倫理;於討論環節,講者與聽眾討論文獻庫的庫存方式與未來發展,也提到寫作與歷史現場的張力。詳情請參閱:黎國威,〈雨傘運動紀錄論壇:紀錄、敍事、記憶〉,《字花》56(2015年7月):124-130。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的網上雜誌《Artism藝評》刊登活動探報〈來回於參與者與紀錄者之間:「雨傘運動紀錄論壇:紀錄、敍事、記憶」小記〉,文章報導論壇當天林兆榮、黃宇軒、樊樂怡三位分享庫存計劃如何收集、整理、存放和分享文獻,也提到參與者和紀錄者兩種身分的拉扯;廖偉棠、江瓊珠和蔡寶瓊三位介紹作品及出版計劃,以文字還原歷史的複雜性,抗拒速食年代的簡化。詳情請瀏覽:http://www.iatc.com.hk/?a=doc&id=68905&issue_id=68893。
張歷君教授將於2015年7 月18日出席香港書展講座「年度作家分享會– 從香港探世界:文學創作和文化理論」,與香港書展年展作家李歐梵教授,和潘國靈先生一同討論文學研究與文學創作之間的張力,理論與實踐的拉扯。詳情請瀏覽:http://hkbookfair.hktdc.com/tc/Events.aspx?qcat=102&yr=2015。
文化研究學部研究生黎國威為《明報》撰文〈並沒誰做錯 為何你我難一起唱這歌〉報導「The Power of Songs」討論會,談及雨傘運動期間的歌曲創作與現象,探討這場社會運動如何以藝術形式持續。
作家潘國靈為《頭條日報》撰文〈粗口文化變種〉及〈文青感與陽剛味〉,探討抗爭歌的歌詞用字與音樂特色。潘談及雨傘運動的抗爭歌創作者將粗話與斯文溫柔結合,雅與俗的邊界給模糊化,由此出現新的粗口文化變種;此外,他引述「歌曲的力量」講座中朱輝偉教授和廖繼權教授比較台灣、香港、馬來西亞三地不同時期的抗爭歌,提出在早前「雨傘運動」中,抗爭歌曲青年化、偏純情、溫馨,粗暴、極端語言不見,跟台灣如政治饒舌歌手大支的粗獷便完全有別;並點出雨傘運動期間三個「佔領區」文化特色各異,呈現多元的音樂特色,各行其是,又百花齊放。 詳見 http://news.stheadline.com/dailynews/headline_news_detail_columnist.asp?id=321381§ion_name=wtt&kw=28 及 http://news.stheadline.com/dailynews/headline_news_detail_columnist.asp?id=319260§ion_name=wtt&kw=28
彭麗君教授於2015年3月8日為《明報》「星期日生活」撰文〈香港電影:在工業與獨立之間再定義〉,探討合拍片掏空香港電影工業的趨勢,青年電影工作者未能在電影工業找到穩定工作,反倒為本地獨立電影提供人才。她指出獨立電影的人手、資金和觀眾在慢慢發展,形成一股獨立之風,並促請政府及各界支持獨立電影文化發展。詳情請按此瀏覽。
《字花》評論版刊登〈雨傘運動的藝術與行動〉,節錄2015年1月10日舉行的「Arts and Activism」論壇講者發言及討論環節。講者們探討海外社會運動及香港雨傘運動中藝術與社會運動的連結;於討論環節,講者與聽眾非常關心雨傘運動如何延續下去,不但提到藝術品的保存,還論及社會深耕,以及下一波民主運動。詳情請參閱:李惠銘、張翠瑜,〈雨傘運動的藝術與行動〉,《字花》54(2015年3月):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