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is Pepe Used in Hong Kong Protests? –Bloomberg Interview with Katrien Jacobs [Read more]:Bloomberg 2019-09-17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videos/2019-09-17/why-is-pepe-used-in-hong-kong-protests-video
Why is Pepe Used in Hong Kong Protests? –Bloomberg Interview with Katrien Jacobs [Read more]:Bloomberg 2019-09-17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videos/2019-09-17/why-is-pepe-used-in-hong-kong-protests-video
找到对话入口跳出平行世界 文/陈宇昕 凡有冲突,就必须对话,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开启了“平行文本·交集对话”的系列活动,就贴近香港人、贴近华人之议题,引介不同的学科、主题和视角,展开对话,在去年底整理了对谈内容,出版成《平行文本:文化研究的思想交锋》。 香港“反修例运动”自6月(更确切的说,起点是从港府年初宣布修例,3月份律师黑衣游行开始)爆发以来,各种立场剧烈摩擦。 特首林郑月娥在冲突升级到难以缓解的时刻,终于在中央的祝福下说出“撤回”修例,希望能够重启对话,挽救严重被撕裂的社会。凡有冲突,就必须对话,借此异中求同,是为常理。 2014年香港占中运动期间,香港社会的各种立场也剧烈拉扯,占领运动最终在警方清场下告一段落,而社会大众也已经元气大伤。 在那低落的士气中,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开启了“平行文本·交集对话”的系列活动,由出生于新加坡的学者林松辉主持,邀请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就贴近香港人、贴近华人之议题,展开对话,并在去年底整理了对谈内容,出版成《平行文本:文化研究的思想交锋》(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非常亲切的学术讨论集子,能够激发读者更进一步思考,也推荐了一系列学界最新的文化研究文本。谈话录的体裁,让那些麻烦的生硬的学术名词,轻松地以口语的方式展现在读者眼前。 对话,就是沟通,就是要用对的话让对方明白。 举个例子,林郑月娥在修例一事上,从“暂缓”、“寿终正寝”到“撤回”,你可以说实质上都是同个意思,却也实质上造成了沟通的障碍。政治的语言背后有各种考量、博弈,暗藏玄机,一层一层包覆,无法真正传达到对象心中。以至于最近“流出”的商界活动上林郑月娥一段感性的非官方说辞,来帮助缓和社会紧张。 一切都跟语言有关。 五场对谈活动的记录 回到这本书。它收录了五场对谈活动的记录: 一、李欧梵(历史、文化研究)vs罗贵祥(比较文学):谈的是中国的民族主义问题。 二、罗鹏(美国汉学)vs关宜馨(人类学):探讨儿童教育中对于“疾病”的再现。 三、王晓明(中国文学)vs陈国球(香港文学):为什么我们要重写文学史? 四、朱耀伟(文化研究)vs廖继权(传播学):公民运动中歌曲的选择与作用。 五、裴开瑞(电影研究)vs卢克·罗宾逊(电影研究)vs林松辉(文化研究):电影节背后的政治运作,如何再现软实力。 最直接与社会运动相关的,是朱耀伟与廖继权的对谈。 朱耀伟去年5月受邀到新加坡参加首届“早报文学节”,当时他分享了粤语流行歌的历史变迁。在这本书里,他与廖继权则聚焦2014年占中运动期间,公民抗命群体选择的歌曲及其意义。 他们都提到香港公民抗命运动的歌曲多展现温和、文雅的气质,像是《海阔天空》《撑起雨伞》,主要是以书面语的方式呈现,有一种“K歌化”的趋势,即便是粤语口语化的《话你憨鸠怕你嬲》,朱耀伟仍认为本质依然是温柔的。 跳出本书,来到现实世界,这一次香港反修例运动,群众除了延续使用《海阔天空》等歌曲,还出现了唱圣诗的声音,或许可以成为朱耀伟、廖继权接下来着力研究的重点。 这五场平行文本对话的操作方式其实相当学院派,两位学者就两篇论文发表看法,个人认为最有意思的是开放问答的环节。由于参与活动的多是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问水平颇高,扩大了讨论的维度。 当然一切都浅尝辄止,但也正是这本书的意义:引介不同的学科、主题和视角,读者必须自行延伸阅读。 由《何为中国》引发的争议 李欧梵与罗贵祥讨论的其中一个文本是中国历史学者葛兆光的《何为中国》。 罗贵祥批判葛兆光以宋代为民族国家的起点是:“透过民族主义去写,令自己的民族国家好像从古到今都一直存在。民族主义强调的民族历史是永远延续的,从远古一直到现在没有中断,中间即使经历过一些黑暗时期,但是‘文艺复兴’之后——也有不同种类的‘文艺复兴’,在中国可能是五四时期,或者再早些的明代……葛兆光的讲法,其实是用这个模式,一方面他否定欧洲模式,但暗地里不断用这种方式去讲,由宋代至今一个‘民族国家’怎样存在,目的在于证明我们有一个民族主体,能够继承一个领土的主权……”(页38) 不过李欧梵并不认为葛兆光是以大国沙文主义者的角度著述,他认为《何为中国》一书其实在文献方面做了非常庞大且充实的整理。 李欧梵说:“葛兆光是一个历史学家,我觉得他不是一个大沙文主义者。最近他也开始做关于边疆的研究。我既不赞同香港独立,也不响应大国沙文主义。如我之前所讲,我尝试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世界主义者,对各地大小不同的文化均照单全收——真的没有所谓。我从不相信所谓‘多数’,这往往是别有所图的借口,而我也总视自己为‘少数’。少数、边缘、边陲——它们是我自身语言学系谱的一部分。”(页56) 书末关于电影的讨论,也非常适合作为今年金马奖遭中国大陆杯葛的延伸阅读读物。学者谈到釜山电影节由政府出资,当他们决定播放世越号沉没事故相关纪录片时,受到官方很大的压力,不过策展人拒绝妥协,保持了电影节的独立性。对立面则是香港国际电影节,也是由政府资助,却因为经常播放一些不受中央欢迎的作品感到压力,而被迫民营化,其结果是策展方向由商业主导。 每个电影节都是有趣的文化研究个案,今年的金马奖肯定也将是学界重点讨论的对象。 或许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找到对话的入口,不要活在平行世界里头。 (《平行文本:文化研究的思想交锋》可在城市书房购买) (原载于2019-09-09 联合早报)
「全球南方視野下的貧窮電影」林松輝(香港中文大學)演講側記 延光錫 2019年5月29日,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邀請香港中文大學林松輝教授,以「全球南方視野下的貧窮電影」為主題進行演講活動。如同演講宣傳資料的內容,本演講旨在繪出二十一世紀對於貧窮與電影的不同實踐和概念化的圖像,並指出在新自由資本主義和數位科技的時代,貧窮與電影的關係必須重構。 而演講從如下問題當作切入點:電影此媒介如何增進我們對貧窮的認知?電影如何再現窮人以及問題化貧窮的議題?如何動用電影以提高對經濟不平等的意識,並作為對抗新自由主義以爭取社會正義的工具?數位時代電影製作與觀影的民主化,又可能為電影和貧窮的關係帶來什麼改變? 林教授為了回應這些問題而初步探討相關理論背景或案例,例如貧窮劇場(poor theatre)、貧窮電影(cinema povera)、貧窮意象(poor image)和貧窮理論(poor theory),而後為了「朝向貧窮電影(Towards a Poor cinema)」,初步介紹在全球南方視界下相關歷史案例和當下實踐。而且此研究計劃也採取「多中心」取向和「作為方法的貧窮」而呈現方法論上的革新企圖。最後此研究涵蓋對於「貧窮」、「電影」和「全球南方」的嶄新視角,來試圖展望貧窮電影的收益、動員方式、生產方式和表現樣貌等面向….. *原載於文化研究國際中心網頁,全文請見: http://iccs.nctu.edu.tw/zh/news.php?USN=429
【紀念五四百年】張曆君 | 唯情論與新孔教: 論朱謙之五四時期的孔教革命論 [節錄]* 01 前言:百科全書式學者與好鄰居原則 朱謙之在當代中國學術界素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誠如黃心川所言,「這是因為他的教學研究工作十分廣泛,涉及了歷史、哲學、社會學、文化學、教育學、文學、音樂、戲劇、考古、政治、經濟、宗教和中外交通文化關係等各種領域,有些在我國還屬於開拓性的研究。」黃氏並進一步指出,朱謙之通曉英、法、德、日等多國文字,「所以能夠盡快地吸收和消化國外的研究成果,開拓國內研究的新領域,充份體現了時代感。他的國學底子深厚,對我國的經史子集都有一定的了解或研究。」[2]1917年暑假,十七歲的朱謙之參加了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師範大學前身)在福建省的招生考試,名列第一。但他到達北京後,又改為投考北京大學,進入了北大的法預科。[3]朱氏在新文化運動期間入讀北大時,便以「力學」而聞名於校園。[4] ….. *原載於《现代中文学刊》2019年02期,全文請見: https://mp.weixin.qq.com/s/8TgoveQyH3jj9cULIPTBOw?fbclid=IwAR0HSljklr_66R7h17uPwoOxLSAoiWyqRNNKpykSjcZuo3FF-t4FYhPv25g
Prof. Lim Song Hwee has been invited by the Faculty of Art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o speak at the Faculty Colloquium on “Cinema as Soft Power, Soft Power as Method” on 8 March 2019 (Fri). Introduction: This talk proposes an understanding of cinema as a form of soft…
我們需要更多這類跨學科的對話——評介《平行文本: 文化研究的思想交鋒》 文:鄧正健 「我們需要更多這類跨學科的對話。」這是彭麗君擔任其中一場座談會主持時所說的開場白。而這句話,正好為此書副題的一個詞,下了一個很具體的詮釋。這個詞就是:「思想交鋒」。 確然的是, 思想需要交戰、爭鋒,當世學術研究裏再無只做硬知識的空間,學者需要提出觀點,演繹分析,甚至建構論述,方能成一家之言。而思想交鋒, 正是迫使學者不可閉門造車,必須面對不同背景思路迥異的他人,以檢驗其論述的原創性、嚴密度和啟發力。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早奉「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ity)為圭臬,本意是破除門戶之見,讓不同學術規範的研究共冶一爐,以啟發更多思想火花。 這是一種很質樸的良好意願。也是這本《平行文本:文化研究的思想交鋒》所記錄的遊戲規則。 遊戲由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屬下文化研究中心策劃,規則是這樣的:選兩個學術文本,座談會的參加者必須事先自行閱讀,到了座談會現場,再請兩至三位學者對文本作深入講解、回應和點評。讀過研究院的人都知道,這種玩法在學院裏不算特別,很多學術研討會都有類似的回應環節。但據此書編者所言,此活動更像一場「公開的讀書會」,由台上的資深學者引導台下研究生細讀材料,如此一來,那又反而有點像研究院的課堂了。 當然既稱「思想交鋒」,得有點火藥味才像話。對求知慾強又好事好戰的學者和準學者來說,討論既不能意氣之爭,亦不可虛晃寒暄,方能做到針鋒相對,火花四濺,而達至交鋒之效。此書記錄了2014 至2017 年由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六場座談會中的其中五場,因着幾種文本和回應者的組合,形成了幾種火光迥然、思想量深邃、廣博、綿密各有取向的「思想交鋒」。而我們亦可以按圖索驥,想像這種「跨學術對話」的幾種可能樣態。 對別人評論別人的評論 第一種是來自幾個「老派漢學家」。那是在其中一場座談會「Beyond Sinology 與《何為中國》」裏,回應者李歐梵跟主持林松輝所提的一個戲謔稱謂。「老派漢學家」可粗糙地理解為對中國文化歷史表現出強烈人文關懷的中國(文化)研究者,他們不甘於專精一門狹窄的題目,而總是要宏觀通博地辨識問題,而李歐梵本人正是其中典型。在這場還有羅貴祥與會的座談會裏,頗能理想地演繹出一種老派漢學家的思想交鋒模式。 他們要討論的兩個文本: 白安卓(Andrea Bachner) 的 Beyond Sinology: Chinese Writing and the Scripts of Culture和葛兆光的《何為中國? 疆域、民族、文化與史》,當中對「中國作為『國家』」的建構歷史已有着隱性的針鋒相對,而這兩個文本其實也各自回應另外兩位名家的觀點:杜贊奇(Prasenjit Duara) 和安德森(BenedictAnderson)。當文本落在李歐梵和羅貴祥手上,便更進一步演化成一場「對別人評論別人的評論」,例如李歐梵批評白、葛二人各自對杜、安二人的解讀是有所偏狹的,而羅貴祥則點出白、葛的論述互相突顯了對方的不足。在「中國何以為國家」這一大命題底下,從論述建構,到藉回應重構論述,再到批評論述爭鋒的得失,我們已不難想像,到當中的思想火花到底有多燦爛了。 討論自己的書寫經驗 另一種理想的交鋒狀態是在王曉明和陳國球那場「重寫文學史」中出現。王、陳二人也大有老派漢學家的作派,喜從大命題入手,他們討論的「文本」不是別人的,而是兩人書寫文學史的經驗。王曉明回溯他參與1980 年代中國內地「重寫文學史」的得失,陳國球則論及近年他主持《香港文學大系》的經驗,本來兩人在觀點立場上的直接交鋒不多,反而更像兩位老博學家就「華語文學」這一大題漫談對話,隨口扯來的,居然都是足夠一個研究生寫成學位論文的題目。相對於李歐梵和羅貴祥結網式梳理論述交鋒,王陳二人呈現的則是輻射擴散式,播下大量有待發芽的思想種子。 相對而言,其他三場則顯得較為內向了。其中一場「疾病的再現」由兩位學術訓練背景很不同的學者負責:關宜馨是人類學家,羅鵬(Carlos Rojas)則專攻文學和電影研究,兩人俱以其個人新著作為討論文本,呈現「疾病中國」的兩種樣態。兩人娓娓道來,均各自展示精湛的學術根底,但恰是如此,兩人更多是各自表述,或借自己的研究成果輕描淡寫地友善回應對方,交鋒之勢便猶有不及了。至於其餘兩場,則更像是「內行人」之間的對話了:朱耀偉、廖繼權和馮應謙在「歌曲的力量」中對談港台社運歌曲再現;裴開瑞(Chris Berry)、盧克• 羅賓遜(Luke Robinson)和林松輝分談「軟實力、電影節與電影」,各佔流行音樂研究和華語電影(節)研究的山頭,說起話來,互相砥礪增益居多,反而稍欠老派漢學家之間的思想激蕩。 兩種學術對話方式 那相信是「老派學人」和「專業學者」的差異了:老派者胸懷若谷、兼善天下,而當今專業學者則多專注於特定學術範疇的內部經營。這當然跟知識生產機制的精細分工有關,我們也不可以把某一學者簡單歸類為其中一種,而只是說,學者起碼可以有這兩種看待學術研究的態度而已。在《平行文本》裏,這兩種態度製造了兩種可能的學術對話方式:一是站於互文性的際域之間,通判世界的千絲萬縷,二是穩佔自己的學術據點,再向其他據點呼喚吶喊,以圖獲得「從他者眼中看到自我」的回應。這都是「跨學科」的可能意思。 在文化研究的學科教育,有三個概念是無法繞過的:「左翼批判」、「日常」和「跨學科」。可是,當文化研究進入高階學術規範之後,剩下的就只有「跨學科」一條是沒有走樣的。這或許說明了「文化研究」作為一學術標籤的假面性:學者立場可左可右,選題也不必硬接庶民地氣,只有讓文本平行而走、思想亮劍交鋒的跨學科,才是貨真價實的文化研究基本功。 這是一本特意為文化研究後輩而編的書。讓他們看看這群學術前輩,怎樣在思想上刀光劍影吧。 林松輝、張翠瑜編:《平行文本:文化研究的思想交鋒》。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文化研究中心…
《平行文本:文化研究的思想交鋒》 | 林松輝、張翠瑜編 此書收錄過去四年由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旗下文化研究中心舉辦的常設座談會—「平行文本.交集對話」的五場精彩對話,李歐梵、羅貴祥、王曉明、陳國球、羅鵬、關宜馨等講者挑選文本,論及中國研究、醫學人文、流行文化、文學史書寫、電影研究與軟實力等學術前沿話題。座談會由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旗下文化研究中心舉辦,邀請來自不同地方、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就新近出版的學術著作,或社會當下關注的文本進行對談。這座談會更像一場公開的讀書會,每回選擇兩個文本讓參與者預先準備,由若干學者回應及帶領討論,台上台下一同參與這場思想交鋒的對話。 銷售地點 (持續增加中):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中心 艺鵠 手民出版社 序言書室 香港中文大學書店 … 相關報導及書評: 當聖賢書失去光環?──記《平行文本:文化研究的思想交鋒》講座暨新書發佈會 讀書/新鮮熱辣:我們需要更多這類跨學科的對話——評介《平行文本:文化研究的思想交鋒》
中大文化研究學部彭麗君教授和胡嘉明教授將於香港書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攤位出席講座及簽書會,歡迎各位朋友到場交流討論。活動詳情如下: 「港女人類學家闖延安」講座暨《延安尋真:晚期社會主義的文化政治》簽書會 日期:2018年7月18日(三) 時間:6:30pm – 8:30pm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攤位 講者:胡嘉明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複製的藝術:文革期間的文化生產及實踐》講座暨簽書會 日期:2018年7月19日(四) 時間:6:30pm – 8:00pm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攤位 講者:彭麗君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2018增訂版)講座暨簽書會 日期:2018年7月19日(四) 時間:8:00pm – 9:30pm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攤位 講者:彭麗君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關於中大出版社的書展活動詳情,請留意臉書消息:https://www.facebook.com/CUHKPress。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邀請張歷君教授於6月28日播放的《文學放得開》擔任嘉賓。張教授與主持鄧小樺、廖偉棠、查映嵐、黃嘉瀛,討論在二、三十年代在法國興起的超現實主義,從象徵主義、達達主義到超現實主義的藝術運動進程,論及布列東、阿波利奈爾與自動寫作,有達利、馬格列特、米羅的超現實繪畫,《一條安德魯狗》、《貝殼與僧侶》等影像作品,更談到洛夫《石室之死亡》、西西《浮城誌異》等華文作品與超現實的關係。關於節目詳情,請見:http://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literaturenight2018/episode/508349 。
Prof. Peichi Cheung has been invited to speak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in Oregon, USA from 20 to 24 June 2018. Prof. Chung delivered a talk entitled “Esports History, Ecosystem and Professional Player in East Asia” in the panel on “Technologies of cont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