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安居樂業, 你可以去到幾盡? 文// 林松輝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專研台灣電影。 在2020 年1 月11 日舉行的台灣總統大選中,民進黨的蔡英文以逾817萬選票連任,其主要對手國民黨的韓國瑜則取 得超過552 萬選票。韓國瑜在2018 年的九合一選舉中掀起一股「韓流」,異軍突起成為高雄市長;這次打着「庶民 總統」的口號參選,敗選後的簡短發言除了提到「台灣最寶貴的民主、自由、法治是我們無上珍寶」,更呼籲蔡英 文「為台灣人民開創幸福快樂、安居樂業的好日子」。 「安居樂業」,聽起來是多麼庶民、貼地、卑微、正當的訴求,其背後又隱藏了多少保守和反動的價值。倡議「安居樂業」或者類同「繁榮穩定」話語的政客,從來不會進一步說明誰能安居、如何樂業,究竟誰才有條件、有資格安居樂業;被「安居樂業」的口號所誘惑的民眾,也鮮少思考安居樂業的代價是什麼。換一種港式說法,為了安居樂業,你可以去到幾盡? 韓國瑜的「偽庶民」形象 「安居樂業」詮釋開來,就是韓國瑜此次的競選口號「台灣安全,人民有錢」;至於「庶民總統」一稱,則源自他 2019 年出版的傳記書名。之所以說韓國瑜異軍突起,是因為他贏得高雄市長的選舉,又擊敗黨內其他對手而代表國 民黨競選總統,但他並不具備國民黨傳統意義上的領袖特質,尤其是他的「草包」形象,與過往身懷美國名校博士 學歷、談吐溫文爾雅的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不可同日而語。然而,他的行為言論所代表的一些價值觀,倒是與國民黨 的主流意識形態不謀而合,端視這次競選過程的若干事件即可明瞭;這些事件透露了在「庶民」的包裝底下、「台 灣安全,人民有錢」的口號背後,這種以「安居樂業」為根基的價值觀,尤其在性別意識的表現上,是多麼的腐敗 、父權和危險。 先說「安居」。繼2014 年台北市長選舉爆出國民黨候選人連勝文的住處據說是父母買給他的豪宅「帝寶」之後,這 次韓國瑜也被揭露擁有好幾棟價值不菲的房產。以一棟位於台北市南港區、價值7,200 萬新台幣的公寓為例,就絕 不是台灣全體受僱員工平均薪資40,741 元(2019年1至7月數字)的庶民可以負擔,何况此薪資數字還低於17 年前 的水平(2002年同期的平均薪資為40,746 元),更別說趕上這些年來物價攀升的速度。長年不斷拉開的薪資與物價 (尤其是房價)差距,教人如何在這種現實底下安居或樂業呢?因此,除了「偽庶民」形象包裝所掩飾的階級問題 ,「人民有錢」這類口號更罔顧世代不正義的問題。不管是連勝文靠父蔭住豪宅,或如韓國瑜因為年齡而受惠於台 灣經濟起飛年代的一輩,對於目前台灣年輕一代無法安居樂業的事實,往往忽視結構性的分析,反而動輒責怪年輕 人缺乏敬業精神或奮鬥意志,只顧享樂及耽溺於眼下的小確幸等等。世代不正義的問題,年齡與經濟結構之間的關 係,從《崩世代》(林宗弘等著, 2011 年)到《厭世代》(吳承紘著,2017年)的社會與心理的演變,已有許多 細緻的討論,然而這些政客卻有選擇性地視而不見,甚至懵然不知。21 世紀早已不再是「愛拼就會贏」的年代,誰 有條件安居樂業,避不開人口結構所帶來的階級差異。 安居樂業願景裏的性別歧視 這類不在乎民生疾苦卻猛開「人民有錢」的空頭支票的國民黨政客,其「安居樂業」的意識形態的背後,更有性別 歧視的致命要害。以樂業為例,試問女性的角色在哪裏?從黨內初選落敗的總統參選人郭台銘批評無黨籍立委洪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