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tem(s) - US$0.00
  • Logos & Pneuma

Logos & Pneuma

Chinese Journal of Theology

The Institute of Sino-Christian Studies


Chinese , 2022/03

210 x 140 mm , 376pp ISBN : 1023-2583

  • US$25.00


In Stock

Logos & Pneuma: Chinese Journal of Theology (Chinese: Tao Fong) was published in 1994. The Institute's former body, the Department of Academic Studies at Tao Fong Shan Chrisitan Centre, originally published this Journal, named Logos & Pneuma ('Tao Fong') as early as 1934, but unfortunately it had to be discontinued (after a few interruptions, due to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s) in 1979, after having published a total of 57 issues.||From 1979 to 1994, the whole Chinese humanistic world underwent profound changes whereas Chinese Christian academic studies during the same period did not show any notable development. The whole field of Christian academics within the Chinese academic world was left to the discrete investigation by individual Chinese theologians and scholars of Christian culture. Reviving the Logos & Pneuma intends to give a new lease of life to Christian academic studies within this new Chinese academic context.

A subtitle has been added to the original name of the 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Theology, the implications are three. First, Christian theology and culture must draw on the fabric of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and thought as well as social experience in forming a Chinese Christian theological culture which has genuine Chinese philosophical and cultural flavour. Second, a Christian theological discipline must be construed within Chinese academical thinking which through building up a relationship of academical dialogue with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as well as the numerous modernist trends of thought, can make Christian theology an element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and philosophical system, as well as part of the humanistic pattern. Third, this is a shared undertaking by Chinese ('Chinese': HanYu!) scholars of religion, be they from the mainland, Taiwan, Hong Kong, South-East Asia or North America.

The journal is open not only to Christian scholars of any denomination, but also to scholars with a background in other religions and to scholars of the humanistic and sociological sciences in general, but only for academically sound and earnest contributions within religion or theology.


本刊旨在漢語神學的學術建設,促進基督神學之漢語人文-社會科學化。本刊不但面向神學師生、教牧人員,也面向整個漢語文化-學術界,使神學成為中國學術的一個組成部分。

本刊為基督神學的純學術刊物,不拘限於任何教派或教會宗派傳統,歡迎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各派以及非基督徒的學術論文。不採納講章和靈修文,提倡論文之知識性、學術性和文化性。從學科專業角度研究基督神學諸領域(系統-基本神學、聖經學、教會史、教義史、靈修學、猶太教思想史)、基督教人文科學(哲學、倫理學、史學、語文學、美學)和基督教社會科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及宗教對談之學術成果均為本刊歡迎。本刊尤其注重中國文化、社會、歷史與基督教思想的交融。
本刊鼓勵深入細緻的學術研究,但論文字數連注釋在內以一萬至一萬二千字為限(編輯部保留學術性修改和刪改文稿之權利;不願改動者,請在來稿時聲明)。本刊亦歡迎評論、研究筆記、短論、書評等文稿。
本刊不接受外文或譯文投稿。來稿請同時提供列印稿及電子檔案,請以 c Microsoft Word 檔案(Word File)格式輸入,請以英文名稱存檔(可用電郵交稿)。
來稿請寄一式兩份,以便分送有關專家審閱。請另頁注明作者真實中英文姓名、通訊地址、電話、電郵、傳真,中英文之職銜及所服務之機構。附簡歷更佳。發表時署名由作者決定。來稿請附英譯篇名。文稿逾三千字須附英文及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字數為一百至三百字;中文摘要不超過五百字。
文稿中注釋一律採用腳注式,統一編碼。所引外語文獻須保留原文與基本資料(作者、書名、篇名、年份、出版社及出版地),並須把引文中出現之所有篇名及書名譯為漢語。注釋規範詳參附加檔案一(投稿者)及檔案二(譯者)。下載 c Acrobat Reader
作者自負文責,一切言論,不代表出版者或本刊觀點。來稿必須未經發表,本刊不歡迎一稿數投。本刊對有意採用之來稿,均於約六個月內回覆評審結果。逾期未獲通知者,可自行處理稿件。本刊概不退稿,作者請自留底稿。
論文評審標準純粹以學術水準為依據,本刊採用國際通行的匿名審稿制,本刊文章發表前均須經特邀評審人審核。本刊要求文稿或在理論上有所深化發展或具建設性,或在資料搜集或分析上有所進展。文章論題能配合本刊創刊宗旨者,優先採用。
投稿一律不設稿費。版權歸本刊所有。

來稿請寄:

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
香港沙田道風山路33號

Institute of Sino-Christian Studies
Logos and Pneuma: Chinese Journal of Theology
33, To Fung Shan Road
Shatin, N.T., Hong Kong

電郵:editorial@iscs.org.hk

第五十六期‧二○二二年‧春

卷首語 自然與自在之間:漢語神學沉思

曾劭愷

神學論題:自然與自在之間:漢語神學沉思

重思奧古斯丁《答辛普里西安努》I.2 中的自由意志學說

賀騰

回歸自然默觀與象徵主義——默頓亞洲之行的隱藏脈絡

徐曉燕

再論康德的恩典觀——回應黑爾「道德鴻溝」之說

陳杰

時間、歷史與永恆——讀康德的《萬物的終結》

劉鳳娟

論海德格爾存在-神-邏輯學中存在論與神學統一的方式 ——從「存在者性」出發

甘從營

肯定而否定而重新肯定自我——從牟宗三對齊克果之批評分析基督教與儒家之本體論分歧

譚家博

思想與社會

論「宗教」在巴特兩版《羅馬書釋義》中的神學價值——作為「符號」與「消極真理」的「宗教」

鄭佳露

聲音現象學——列維納斯未刊稿中的關鍵詞

劉文瑾

護教學中的認識論

張華、喬治.路易斯

「惡的論證」無法得到辯護——一個模態懷疑論的策略

馮書怡

頁邊的見證——巴黎國家圖書館NAL 1740 號抄本佚名《申命記》注釋與加洛林釋經學

劉寅

讀書與評論

再思宗教多樣性——對賴品超《宗教都是殊途同歸?——宗教研究與漢語神學的視角》的評估

顧柔燕

第五十五期‧二○二一年‧秋

神學論題:疫病與信仰:漢語神學的角度

疫病與信仰:漢語神學的角度——神學論題引介

郭偉聯

危機中的責任倫理與行動——再思巴特政治神學

李泉

苦難與病疾——生存危機視閾下的神義論思考

黃路蘋

民國時期基督教見證中的神蹟性醫治現象研究

趙盼

思想與社會

「神的聖經」與「人的聖經」之張力——《隨筆與評論》研究

唐科

古代文書《一神論》的寫作地點

譚大衛

唐代敦煌景教文獻所見猶太人信息

李大衛

成神論的跨文化旅行——論唐君毅對別爾嘉耶夫的闡釋

陳龍

李提摩太與基督教社會主義

周偉馳

漢語神學運動如何繼續下去?——從人文主義角度來設想

林子淳

讀書與評論

似非而是——讀《臨在的問題:一個越過聖經的非洲教會》

陳明麗

學術動態

第七屆道風學術獎

第五十四期‧二○二一年‧春

卷首語 跨文化的宗教本土化

肖清和

神學論題:跨文化的宗教本土化

德先生時代的宗教與民主——五四自由派基督徒的民主想象

楊衛華

華人五旬節派自立教會的先聲和範型——港九五旬節會與九龍五旬節會

葉先秦

兼容並包——豫北鄉村教會醫療改革下的中西醫問題

趙蕊娟

不走尋常路——郭實獵前往中國傳教的原因再探

李騖哲

十七世紀西班牙方濟會在華傳教策略淺析——以潮州開教為例

葉君洋

從《滌罪正規》看明末清初傳教士對「罪」的跨文化翻譯

任樂

思想與社會

《海德堡論綱》的十字架神學及其當代解讀類型

洪亮

論阿奎那德性倫理學對古典德性論的揚棄——以amicitia 為中心的探討

趙琦

人本主義與超越人本主義——一個基於哈茨霍恩與安樂哲的對話

王計然

古以色列宗教史中的「東方」建構——以巴別塔敘事為例

姜振帥

《新約》與希臘-羅馬文學的對話——以《約翰福音》和《奧德賽》為例

洪曉純

從韋伯的清教詮釋到風險社會——以焦慮為中心的考察

邵鐵峰

二○一九年「道風研究生學術論壇」最佳論文獎

馮至與基爾克果——也談馮至三、四十年代的詩學轉向

田紫卉

明清時期開封猶太人視域中的摩西形象——基於碑文和妥拉文本對讀的視角

倪愛霞

從幸福生活到實際生活——論海德格爾對奧古斯丁《懺悔錄》卷十的闡釋及其得失

李成龍

第五十三期‧二○二○年‧秋

卷首語 漢語神學的「接受史」之維

洪亮

神學論題:漢語神學的「接受史」之維

「正統卻現代」——巴文克與黑格爾思辨哲學

曾劭愷

卡爾.施米特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大法官

姜林靜

解釋「第二律法」—哲羅姆、安布羅斯與奧古斯丁的《申命記》釋經遺產及其早期接受

劉寅

從羅慕路斯之城到聖彼得之城——教宗良一世與羅馬城文化記憶的重塑

康凱

思想與社會

食物風險與生態農業中的倫理實踐——四個農場與一個平台的田野調查

盧成仁

郭實獵漢語基督教小說中的中國基督徒研究

邱業祥

列維納斯論罪責問題—一種現象學神學的視角

冷欣、王清潔

為何上帝存在的模態認知論證是錯的?

馮書怡

巴特早期宗教哲學思想探究

鄭佳露

太后的政治角色與猶大國的擴張——《列王紀下》中“ עם הארץ”(那地的百姓)一詞新解

陳廣春

讀書與評論

超越貝特格?——評貝特格對朋霍費爾經典傳記形象的塑造

黃瑛

學術動態

重構、爭議與評估——伊利亞德的學術與思想國外研究述評

黃增喜

第五十二期‧二○二○年‧春

卷首語 上帝之城的地方性回應及呈現

黃劍波

神學論題:上帝之城的地方性回應及呈現

奧古斯丁、教派分裂與宗教身份批判

花威

探索阿倫特「愛世界」的奧古斯丁起源

王寅麗

重塑美德的神學基礎—安布羅斯論責任與義利之辨

陳越驊

戰爭與宣教—第一次世界大戰與香港的德國差會

梁翠華

「逃避統治」與適應國家—「贊米亞」區域基督教信仰研究

盧成仁

從「耶穌聖誕」到「基督復活」—論地方基督教節慶變遷中的文化親和與神學詩性

肖雲澤

思想與社會

梅蘭希頓的教義學對路德思想的繼承與背離

周小龍

論施萊爾馬赫救贖論中的張力

黃毅

巴特的實動本體論——實體與進程文法之辯證

曾劭愷

記號與偶像——從基督教視角看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批判

尹哲

也談高一志《達道紀言》底本問題

楊俊杰

二○一八年「道風研究生論壇」最佳論文獎

伊拉斯謨在自由意志論戰中的連續性思想與基督教人文主義精神

許若容

超越論視域中的單義與分離——從鄧斯.司各脫到列維納斯

陳剛

《新約》「外邦婦人」形象在當代亞洲處境的詮釋——從「聖經接受史」理論維度的考察

馮麗

民國時期燕大基督教團契從宗教信仰到政治革命的演變及原因探析

呂飛躍

學術動態

塑造世界的基督教——訪談基督教哲學家沃爾特斯托夫

謝志斌

第五十一期‧二○一九年‧秋

神學論題:民國時期基督教社會主義

民國時期基督教社會主義—神學論題引介

梁慧、曾慶豹

民國時期基督教社會主義的傳入及其對當代中國的啟示

唐曉峰

「革命的基督教」傳教士華德與民國基督教會

徐以驊

賀川豐彥基督教社會主義思想在近代中國的傳播與影響

劉家峰

民國時期基督教與馬克思主義的對話—以張仕章的耶穌主義為例

曾慶豹

思想與社會

紐曼對《三十九條信綱》的解讀

唐科

《巴門宣言》的形成史、內涵與局限

黃瑛

非宗教的基督教?倫理的基督教?——從《獄中書簡》的德文原文和中譯本對比重析朋霍費爾的神學思想

王玉靜

哈茨霍恩對基督教愛觀的創新性理解及其比較宗教學價值

王計然

索菲亞與道——東正教與道教形上學範疇之會通及分殊

景劍峰

讀書與評論

奧古斯丁研究在芬蘭——兼論芬蘭學派的研究進路及其當代影響

高源

第五十期‧二○一九年‧春

神學論題:漢語神學的未來

尊嚴、道德與權利:跨學科研究

漢語神學的未來——神學論題引介

林子淳

對話的詮釋學——比較經傳學視域中的漢語聖經研究方法論探討

梁慧

既濟未濟——中國教父學研究的未來

陳越驊

思想與社會

奧古斯丁佈道辭的新發現

周之桓

論埃克哈特對路德的神學啟迪

李宜

論施萊爾馬赫關於「信仰與科學的永恆盟約」

黃毅

第四十九A期‧二○一八年‧冬(特別號)

卷首語

尊嚴、道德與權利:跨學科研究

人權的基礎—一種儒家的視角

李勇

尊嚴:從自主性到脆弱性—生命倫理學視域的考察

王福玲

尊嚴與權利的改革宗神學進路—「上帝的形象」與「上帝之愛」

謝志斌

回應聖者的自由權利—巴特與牟宗三論責任倫理

李泉

二○一七年「道風研究生論壇」最佳論文獎

唐代景教文獻《一神論.世尊布施論》中「世尊」一詞之釋義

譚大衛

《願你受讚頌》中生態神學思想的宇宙論基礎—以宣信者馬克西姆的神學為據

潘少鐸

從《七克》看漢文西書在十七至十八世紀的出版與傳播

陳拓

融通與創造—論梁宗岱的基督教美學思想

陳龍

學術動態

翻譯與吸納——以美國普林斯頓巴特翻譯者研討班為例

瞿旭彤

第四十九期‧二○一八年‧秋

卷首語

神學論題:靈魂的歷練與原罪的捆綁

靈魂的歷練與原罪的捆綁—神學論題引介

陳越驊、王曉朝

德爾圖良的靈魂生殖學說

齊飛智

尼薩的格列高利思想中的靈性旅程—其《真福八端》與《摩西生平》之比較

夏徽

奧古斯丁論原罪的必然性

楊小剛

罪與人性—巴特實動主義對奧古斯丁罪論的重新詮釋

曾劭愷

思想與社會

阿奎那論分受與創造—對「一與多」問題的再思

葛擁華

中世紀贖罪券應用研究

張仕穎

神愛、人愛與自他不二—一個漢語基督宗教的觀點

馮梓璉

「昌明天學,吃緊為人」——利類思與《超性學要》

賴品超

回縮/虛位—走向「餘讓」的漢語神學

夏可君

林樂知《自曆明證》來源考

周偉馳

《希伯來聖經》中的社會空間—以《托拉》中的「祭司文本」為例

姜振帥

讀書與評論

梵二會議前天主教神學發展的張力——新經院主義、現代主義與「返本 溯源運動」的角逐

徐曉燕

「主快再來,苦已將盡」——評《浴火得救:現代中國民間基督教的興起》

張杰克

癌症與神醫—中國道德危機與基督教

何光滬

第四十八期‧二○一八年‧春

卷首語

神學論題:《新約》聖經與漢語神學

聖經研究當視作神學的靈魂:《新約》研究與漢語神學——神學論題引介

游斌

《新約》文本中的「墨提斯」智慧母題與意義建構——以《馬可福音》七章24-30 節為例

張靖

以色列人的榮光與萬民的救贖—再思路加的聖誕故事

經敏華

探索《馬太福音》中加略人猶大的形象——從單一釋放至立體

黃根春、周柬妮、謝甘霖

論言語行為理論對於聖經研究的價值——以《約翰一書》的解讀為例

洪曉純

思想與社會

愛德華茲三一論的兩種模式

劉錦玲

保證的宗教信念系統比較法

程勇

同情利他—宗教與科學一種可能的對話

馮梓璉

「昌明天學,吃緊為人」——利類思與《超性學要》

肖清和

苦難講述與權力結構—一個天主教村落的記憶考察

閆飛飛

讀書與評論

文以載道—評司馬懿的《中國神學》

田海華

中國當代學者佛耶比較研究

尚真潔

腦科學研究與神學論自由意志的問題

李麗娟

學術動態

宗教翻譯學蔚成風氣—第四屆宗教經典翻譯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評析

岳峰、朱漢雄

愛與研究顯明真理—第十三屆世界路德研究大會綜述

張仕穎

第四十七期‧二○一七年‧秋

卷首語

神學論題:改革運動與大公傳統

改革運動與大公傳統—神學論題引介

曾劭愷、林子淳

《尼西亞信經》與景教神學

朱東華

「我卻愛雅各,惡以掃」—托馬斯.阿奎那論上帝預定與摒棄之因

蔡翼倫

中世紀樞機的職責轉變與教宗選舉

張弢

先驗、經驗與歷史—施萊爾馬赫基督論探析

黃毅、夏微

萬物復原與終末天譴—巴特對普世救贖的辯證處理

曾劭愷

思想與社會

與十字架下的瑪利亞同哭—清末民初天主教中文聖歌歌本中的〈聖母痛苦詞〉

洪力行

歐洲第一部拉丁文手稿《四書》的歷史命運

張西平

從社會合作的角度看明末中國人對天主教的認同與拒斥—以《口鐸日抄》和《破邪集》為例

彭睿

托爾斯泰和葉道勝:文以載道使民知

楊俊杰

公共領域中的寬恕與和解—一個跨學科的處境神學反思

賴品超

讀書與評論

差異的界線或壓迫的界線?—評鄭書祥《徹底的愛》

陳胤安

「她」之豐碑—讀伊麗莎白.舒士拿.費奧倫查的《記念她》

宋旭紅

沉默中的盼望—《一聲不吭》,一部基督精神小說

姜林靜

第四十六期‧二○一六年‧冬

卷首語

神學論題:在重新發現以後:絮說傳教士文學

在重新發現以後:絮說傳教士文學—神學論題引介

楊俊杰

「耶穌不滅孔子,孔子倒成全於耶穌」—試論馬若瑟著《儒交信》

李奭學

從利瑪竇的《論耶穌會和天主教之進入中國》到金尼閣的《論天主教在中國的擴張》─兼論龍華民與早期在華耶穌會的傳教策略

謝明光

近代傳教士所撰上海方言文獻考述

施 曄

敦煌寫卷《序聽迷詩所經》寫本考

項秉光

「耶穌主義宣傳家」—基督教社會主義者張仕章的生平、思想與時代

王志希

思想與社會

女性之「上帝形象」—試論奧古斯丁《論三一》卷十二有關女性身份的論述

楊 硯

耶可比對斯賓諾莎哲學的批判

劉偉冬

從海德格爾的宗教現象學到哲學密釋學—兼論信仰經驗的密釋學性質

王 俊

基督宗教和漢語神學對中國社會文化建設的可能功能

孫尚揚

社會理論與神學的對話—西美爾的宗教社會學研究

邵鐵峰

在當代中國語境中反思施米特與朋霍費爾的意義

林子淳

信仰方式與土地規則—以A省土地專項整治行動中的基督教為例

肖雲澤

讀書與評論

邁向「核心問題」—從《依天立義》看範式轉型之後的基督教與中國文學文化關係研究

紀建勛

東正教復活節聖火「奇蹟」之爭

徐鳳林

第四十五A期‧二○一六年‧冬(特別號)

卷首語

歷史社會中的探析

神學與哲學互動下的漢語神學

江 璐

無處境的處境神學——淺論當下漢語神學的缺失

高 喆

勢不兩立抑或欲說還休? ——人類學與基督教關係史再思考

黃劍波、胡夢茵

明末清初的十架敘事

韓思藝

近代中國文化語境下的上帝神倫概念

張曉林

晚明傳教士對亞里士多德《論靈魂》的解讀 ——以畢方濟的《靈言蠡勺》為例

田書峰

作為社會現象與語言事件的「改教」——晚清民間教派信徒皈依基督教之原因探析

褚瀟白

山東民間文藝中的聖經故事——以聖言會作品中的大洪水敘事為例

曹 堅

英斂之會通儒耶的人文精神研究——以《萬松野人言善錄》為例

周萍萍

論陳獨秀的漢語神學及其特徵與意義

李躍紅

基督教與共產主義的調和——試論中共建國後吳耀宗的思考及其實踐困境

邢福增

理論與傳統的思考

《以賽亞書》四十至五十五章的「一神主義」探析

姜宗強

尼撒的格列高利論「靈魂的飛升」——卡帕多西亞教父對柏拉圖哲學之化用舉隅

肖 劍    

奥古斯丁輸了與福圖納圖斯的辯論嗎?

花 威

規訓與懺悔:福柯與奥古斯丁的對話

芮 欣

福柯權力理論中的基督教——兼論對宗教經濟學的思考

邵鐵峰

哈貝馬斯「宗教轉向」的內在邏輯——以商談倫理學為核心的考察

郁喆雋

列維納斯是如何將「神」引入現象學的?

郭 郁

論列維納斯的居所概念——一種現象學神學的視角

冷 欣

「存在」的形而上學與上帝的神聖之美——巴爾塔薩神學美學之形上基礎

劉阿斯

三一奧秘新探——從《薄伽梵歌》看三一觀念

朱彩虹

特雷波的女性主義聖經詮釋及其神學

田海華

萊茵霍爾德•尼布爾與冷戰

歐陽肅通            ​

第四十五期‧二○一六年‧冬

卷首語

歷史社會中的探析

神學與哲學互動下的漢語神學

江 璐

無處境的處境神學——淺論當下漢語神學的缺失

高 喆

勢不兩立抑或欲說還休? ——人類學與基督教關係史再思考

黃劍波、胡夢茵

明末清初的十架敘事

韓思藝

近代中國文化語境下的上帝神倫概念

張曉林

晚明傳教士對亞里士多德《論靈魂》的解讀 ——以畢方濟的《靈言蠡勺》為例

田書峰

作為社會現象與語言事件的「改教」——晚清民間教派信徒皈依基督教之原因探析

褚瀟白

山東民間文藝中的聖經故事——以聖言會作品中的大洪水敘事為例

曹 堅

英斂之會通儒耶的人文精神研究——以《萬松野人言善錄》為例

周萍萍

論陳獨秀的漢語神學及其特徵與意義

李躍紅

基督教與共產主義的調和——試論中共建國後吳耀宗的思考及其實踐困境

邢福增

理論與傳統的思考

《以賽亞書》四十至五十五章的「一神主義」探析

姜宗強

尼撒的格列高利論「靈魂的飛升」——卡帕多西亞教父對柏拉圖哲學之化用舉隅

肖 劍    

奥古斯丁輸了與福圖納圖斯的辯論嗎?

花 威

規訓與懺悔:福柯與奥古斯丁的對話

芮 欣

福柯權力理論中的基督教——兼論對宗教經濟學的思考

邵鐵峰

哈貝馬斯「宗教轉向」的內在邏輯——以商談倫理學為核心的考察

郁喆雋

列維納斯是如何將「神」引入現象學的?

郭 郁

論列維納斯的居所概念——一種現象學神學的視角

冷 欣

「存在」的形而上學與上帝的神聖之美——巴爾塔薩神學美學之形上基礎

劉阿斯

三一奧秘新探——從《薄伽梵歌》看三一觀念

朱彩虹

特雷波的女性主義聖經詮釋及其神學

田海華

萊茵霍爾德•尼布爾與冷戰

歐陽肅通            ​

第四十四期‧二○一六年‧春

卷首語

神學論題:發展中的當代中國基督教和政教關係​

中心作邊緣:紀念蒂利希辭世五十周年——神學論題引介

楊俊傑、賴品超

發展中的當代中國基督教和政教關係—神學論題引介

高師寧、袁 浩            

拆十字架的政治─浙江省「三改一拆」運動的宗教-政治分析

邢福增

區域性政治文化與政教關係—兩城市非官方教會的不同重組之路

馬 麗、李 晉            

中國基督教與不服從的傳統:以王明道、唐河教會與守望教會為例

袁 浩

波動的政教關係與基督教在當代中國的發展

鍾智鋒

第六屆圓桌會議主題發言

漢語神學與拯救論

賴品超

究天人之際—漢語神學運動的大歷史、大悖論與大趨勢

何光滬

在歷史的節點上—對漢語神學二十年慶的觀察與思考

陳越驊

思想與社會

景淨著譯作品的創作時序及其思想關聯研究

朱東華

《天主經》文言譯本考述

柯 卉    

塞爾修斯的形象之爭

吳功青

無限的思—從黑格爾的無限概念看亞里士多德的神

劉 暢

耶可比自由思想探析

劉偉冬

從罪對人身上「上帝的形象」的影響看尼布爾和巴特的人學和罪論及其倫理指導

成 靜

讀書與評論

傳教士漢學家的跨學科研究方法:神學、翻譯與歷史—「紀念理雅各誕辰兩百周年國際研討會」(香港-北京)評析

林 風、岳 峰

傳統、文化與漢語神學—評賴品超《廣場上的漢語神學》

徐曉燕

學術動態

第六屆道風學術獎

第四十三期‧二○一五年‧秋

卷首語

神學論題:中心作邊緣:紀念蒂利希辭世五十周年

中心作邊緣:紀念蒂利希辭世五十周年——神學論題引介

楊俊傑、賴品超

存有與非有:蒂利希、耶佛對話與漢語神學

賴品超

烏托邦辯證意識下的太陽花學運

莊信德

趙紫宸和鐵黎赫:蒂利希的中國神遊

楊俊傑

作為神律體系的神學:論蒂利希神學的延續性

陳家富

聖托瑪斯與蒂利希愛觀之比較研究:聖愛-欲愛和友愛的視角

王濤

普遍與特殊:從蒂利希與巴特一九二三年的爭論看兩人神學立場與進路的差異

瞿旭彤

思想與社會

神聖社群現象學的構想——一種取道于朋霍費爾的海德格爾式論述

林子淳

形神相依、道器相成:再思徐光啟與跨文化對話

潘鳳娟

「愛恨交織」——吳耀宗的「唯愛論」、「福音書文本」與「耶穌形象」(1918-1948)

王志希

中國天主教民謠與信仰的本土化

康志傑

信仰互動及其公共規則——以浙江A地基督教與民間信仰的關係為中心

趙翠翠、李向平

讀書與評論

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德國宗教改革研究

劉新利、齊曉東

誰的漢語神學?——評賴品超《廣場上的漢語神學:從神學到基督宗教研究》

陳胤安

第四十二期‧二○一五年‧春

比較經學作為漢語神學

比較經學是漢語神學的應有之義——神學論題引介

游斌、高喆

《加拉太書》二章11-14節與奥古斯丁和傑羅姆的釋經辯論

花威

kai perisson echosin: 《約翰福音》十章10b節義訓

楊俊傑

一般與特殊: 試析巴特在〈《羅馬書》注釋〉前三版序言中的詮釋學決定

瞿旭彤

中譯第一本歐洲宗教經典: 論利瑪竇譯《二十五言》

李奭學

耶穌會士羅明堅《中庸》拉丁文譯本手稿初探

羅瑩

《京矜行詮》與明末天主教的積善思想

肖清和

基督教、公民共同體與公民社會——當化北京四類教會研究

袁浩

鄉村基督教的象徵表現與信仰傳統的發明性

黃劍波

「要做想真革命黨,就要先做真基督徒」——劉靜庵之研究

曾慶豹

馬里昂的聖像論及其美學啟迪

王嘉軍

誰的「救贖」?哪種「民間」?——評連曦《浴火得救: 現代中國民間基督教的興起》

王志平

巴爾塔薩神學美學的古典蘊涵——讀張俊《古典美學的復興: 巴爾塔薩神學美學的美學史意義》

邵鐵峰

敵基督何為——麥克金《敵基督》述論

黃漢平

第四十一期‧二○一四年‧秋

卷首語

神學論題:漢語神學廿載談

漢語神學廿載談—神學論題引介

李秋零、楊熙楠

與當代中國思潮的對話

漢語神學與新左派的隱匿對話

曾慶豹

現代性與中國大陸當代漢語神學的思想史根源

尤西林

當代中國的國家目標——一種基督宗教兼非宗教角度的思考

何光滬

漢語神學的生存形態:跨學科

從「多學科研究」到「科際整合」——漢語基督教研究「跨-學科」特質的回顧與前瞻

謝志斌

論漢語基督教跨學科研究的動力:回應謝志斌教授

張慶熊

漢語神學的學術與生活共同體

漢語神學共同體的產生與延續

林子淳

走向公共的漢語神學:回應林子淳教授

李向平

全球視角下的漢語神學

基督宗教的全球本土化與漢語神學的應對方略

趙 林

趙 林

賴品超

思想與社會

中國神學傳統中的漢語神學——歷史語境和知識論進路

陳越驊

對位、複調與獨白——博埃修斯《哲學的慰藉》中的神話詩學

褚瀟白

「誰在盼望,就能行動」——論莫爾特曼《盼望倫理學》中的終末論問題

洪 亮

讀書與評論

文本、記憶與身份——游斌《聖書與聖民:古代以色列的歷史記憶與族群構建》探析

姜宗強、李彥君

第四十期‧二○一四年‧春

卷首語

神學論題:基督教文化、漢語神學與現代性

「基督教文化」概念的內涵及其漢語神學意—神學論題引介

尤西林

基督教文化與現代性

中國「文學」的現代性與晚明耶穌翻譯文學

李奭學

神義的忿怒抑人義的激情—從洛維特-布魯門貝格論爭到古今靈知論糾紛

林子淳

漢語神學與現代社會

對和諧社會與可持續發展的公共論述:一個漢語基督教神學的回應

賴品超

漢語神學在大學教育中的合法性問題

周玄毅

跨文化交流

鬼神或上帝:不在場的在場—理雅各的兩處《論語》譯解與儒耶對話

邱業祥

儒家幽暗意識的覺醒—明末以來儒家對基督宗教罪論的回應與反思

韓思藝

從《鐸書》看早期儒者天主教徒之以耶合儒

陳才俊

啓蒙時代的孔子—淺析《中國哲學家孔子》一書的儒學觀

羅 瑩

中國社會信仰關係的主從與偏正—以福建某島的民間信仰與基督教為例

趙翠翠、李向平

讀書與評論

原來他是周夢賢:兼作〈阿哩原來是荷馬!〉讀後

楊俊杰

神學範式中的科學理性—評托倫斯《神學的科學》

孫 思

學術動態

基督教與當代中國社會思潮和牛津共識

朱曉紅

第三十九期‧二○一三年‧秋

卷首語

神學論題:田野與數據裏的中國基督教

神學論題引介

孫尚揚

人類學與中國基督教研究

黃劍波

基督教與個體主義關係之再思—基於一個個案的探討

劉 琪

北京市大學生基督徒的教會選擇與宗教委身

孫尚揚、韓 琪

一個異在化符號的民間演繹—對清末反教畫《謹遵聖諭辟邪全圖》的符號人類學研究

褚瀟白

《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中華人、西士以釋放女子為題所作的借題發揮

盧明玉

在華基督教

無產者詩人 —朱維之的「耶穌傳」

曾慶豹

以太-心力—基督教如何影響了譚嗣同《仁學》「以太」概念

張曉林

從援佛入景角度看唐代景教「應身」之「應」的經世內涵

朱東華

漢語神學的知識論定位

陳越驊

大公傳統論題

從基礎主義到意志主義—托馬斯.阿奎那關於信念合理性辯護的兩種方式

翟志宏、李健全

潘能伯格三一上帝論及其對巴特主體性三一論的批判

冷 欣

讀書與評論

天梯約翰的隱修神學

張 俊

文本與田野:一個宗教人類學的考察—評黃劍波《鄉村社區的信仰、政治與生活》

吳 青

聽不見的聲音:關於中國基督教城市民工教會的研究 ——以《都市裏的鄉村教會》為中心

袁 浩

基督教與中華文化的關係

何光滬

第三十八期‧二○一三年‧春

卷首語

神學論題:在對話與反思中成長的漢語神學

神學論題引介

張慶熊

科際整合:漢語「神學」的終結?—對當前漢語神學發展軌跡的反思

林子淳

漢語基督教神學對宗教分歧的論述

賴品超

從政治神學、公民宗教與公共神學的差異談三者在中國處境的可能性

謝志斌

明末天主教的譯名之爭與政治神學

曾慶豹

蒂利希和中國:一場仍需期待的對話

楊俊杰

現代神學探微

靈蝕?—聖靈論在巴特神學中的地位

璩 理

尼布爾與蒂利希的政治神學之比較研究—以《愛、力量及正義》與《自我與歷史的戲劇》為例

方 永

教父學研究

「塔」的空間形式和救贖意識—《赫馬牧人書》的救贖論闡釋

褚瀟白

田野研究

村落聯結與雲南怒江傈僳人的基督教儀式—以福貢縣娃底村為中心的討論

盧成仁、徐偉兵

讀書與評論

漢語、神學與教會之關係的再思考:對《基督信仰漢語神學芻議》的回應

徐 弢

大乘佛教與基督教的「視界融合」—評賴品超《大乘基督教神學》

王 蓉

學術動態

第五屆漢語基督教研究圓桌會議

跨學科的歡會神契—記首屆中國基督宗教研究年會

陳越驊

第三十七期‧二○一二年‧秋

卷首語

神學論題:宗教哲學與比較研究

宗教多元視野下的宗教哲學:反思希克前後的宗教哲學

賴品超

上帝是一個面相嗎?

蘇德超

從海德格爾闡釋詩與思的關係看中文詩歌中的存在關懷和宗教意境

張慶熊

明末天主教Deus之「大父母」說法考詮

紀建勳

現代神學探微

蒂利希的「時候」和「時候意識」:論蒂利希的巴特批評的歷史神學之維

楊俊杰

巴特與圖爾奈森之間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洪 亮

虛空自身的愛—淺論薇依的靈修神學

高 喆

庫薩的尼古拉與胡塞爾:隱秘的思想關聯

王 俊

在華基督教

阿哩原來是荷馬!—明清傳教士筆下的荷馬及其史詩

李奭學

廣州會議(1667-1668)四十二條條文的意義

葉家祺

讀書與評論

中國的國家信仰與宗教信仰

何光滬

非治新學無以言比較:評《大乘基督教神學:漢語神學的思想實驗》

徐 弢

層累、敘事與詮釋:讀《聖書與聖民:古代以色列的歷史記憶與族群記憶》

肖清和

類型學作為神學研究的方法:評《現代教會論類型學:自由、認信與顛覆》

陳胤安

第三十六期‧二○一二年‧春

卷首語

神學論題:當代中國宗教的面貌

當代中國宗教三議

高師寧

尚賢堂與清末民初的回耶對話

楊曉春

吳耀宗的「唯物主義基督教」與中國現代性批判

曾慶豹

教父學研究

「從火裏得救」——《上帝之城》第二十一卷第26章與《懺悔錄》

夏洞奇

理性與信仰——談德爾圖良的悖論

李樹琴

現代神學探微

紐曼論良知與上帝的存在

高 莘

勒維納斯與別樣的上帝——兼論勒維納斯思想同現象學和神學的關係

劉文瑾

試論宗教經驗的神聖性和日常性

黃懷秋

論科布的「創造性轉化」及其對漢語神學的意義

黃 銘

文本詮釋

撒瑪利亞婦人形象與後現代《聖經》詮釋

張 靖

行旅與尋夢:吳漁山詩歌中的信仰世界

劉耘華

讀書與評論

耶穌的中國面孔─—讀《耶穌基督的中國面孔》卷二

肖清和

行旅與尋夢:吳漁山詩歌中的信仰世界

蘇德超

評巴特《羅馬書釋義》第二版最新校勘本

洪 亮

學術動態

徐光啟對新千年的東西方交流的價值——「東方和西方:徐光啟與文化交流的方式」國際會議綜述

朱曉紅

第四十二屆巴特年會與經典的跨學科重讀

洪 亮

Write a review

Note: HTML is not translated!
    Bad           Good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