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頭條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李燦輝教授(1931—2020)

資訊處資深編輯追憶昔年訪問建築大師點滴

攝於2017年1月建築學院二十五周年慶祝活動(承蒙建築學院提供)

7月9日那天,我如常瀏覽關於大學的新聞,視線停在一則訃告,久久未能移開。建築學院前身建築學系的創系主任及榮休講座教授李燦輝教授於7月2日在波士頓辭世,享年八十八歲。

得知噩耗,深感難過。約三十年前訪問李教授的模糊片段,不期然浮現於腦海。

李教授1990年9月到任後不久,還未有職員上任,他孤軍作戰,埋首苦幹,忙於延聘教師及擬訂課程等事宜,但仍撥冗答允《中大通訊》的邀約訪問。當年學系的臨時辦公室設於崇基教堂的寧靜一隅,溫文爾雅的李教授就在那裏知無不言,詳盡回答我的每一條提問。

攝於1990年訪問中

他七歲隨家人自中國移民波士頓,我料想訪問必然以英文進行。可是意想不到,他全程以廣東話答問,這不是他工作和社交常用的語言,卻能迅速掌握並用以溝通,教人驚喜。李教授的想法亦非常開通,教學語言如是:「我認為最好是每位教師都能中英並用,但這是不實際的......總之,教師應使用最自如的語言。不過,就全面的溝通來說,廣東話是很重要的。」

李教授在密芝根大學完成建築學學士課程後,曾在建築界名家如費敏特 (Buckminster Fuller) 和貝聿銘等之建築公司任設計師。他於1970年加入麻省理工學院都市研究及規劃系任教。儘管自小在西方接受教育,又長期在彼邦工作,李教授不忘東方智慧,他對風水的看法,就是其中一個例子。「風水作為一種概念,包含很多有價值的東西。

「風水基本上是一門選擇地點和方位的藝術。從前,它幫助人們根據中國哲學去了解房屋建築的適當座向,或是內部結構的正確安排......其實它是一種很有趣的方法,使人們獲得控制環境的感覺。」

這位城市規劃大師亦盛讚香港的公共房屋設計。「我欣賞以公共房屋去解決人們的居住問題。很多屋邨的活動設施及購物中心等都設計得很成功......不過就香港與美國兩地處理公屋方式作比較,我認為香港做得好得多了。有些地下鐵路站轉運乘客的設計也做得非常好。」

李教授(右二)與首批建築學系教師(左起)胡佩玲女士、李以康先生、Joseph Wehrer教授及Brian Sullivan先生攝於1992年

在李教授的領導下,中大建築學系於1991年取錄首批五十名學生,連同教員及職員各四名,暫駐崇基圖書館頂層。今天,建築學院學生人數已大幅增長,分別有約二百一十名本科生、一百四十名碩士生和四十四名博士生,以及二十名全職教員。

李教授為建築課程播種植苗,厚植根基,1998年他退休回麻省理工任教時,羽翼漸豐的中大建築課程已獲香港建築師學會、建築師註冊管理局及英聯邦建築師協會認證。建築學系更於2009年升格為建築學院,並於2012年遷入其專用大樓──李兆基建築學大樓。

李教授(中)於2017年專程從波士頓回港參與建築學院的二十五周年紀念活動

那次訪問大概是李教授加入中大後的首個專訪,我深信建築學院及校內同仁皆會緬懷他的風采,更深幸學院秉承了李教授的理念,繼續探新求進。

文/florencechan@cuhkcontents

標籤
李燦輝 建築學院 榮休教授 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