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2020年過得不太順利」相信是對這一年最委婉的總結。
在新冠病毒的陰霾籠罩下,許多人於過去一年飽受煎熬——擔心感染、每天看着節節攀升的感染和死亡人數心驚肉跳,甚至因為隔離而錯過見至親最後一面——說2020年糟透了也絕不為過。
疫情同時癱瘓多國醫療系統,導致全球經濟下行,企業紛紛倒閉,失業者、流落街頭者不計其數。
「社會上有很多人亟待我們伸出援手。」九龍樂善堂總幹事劉愛詩說:「在社福界工作了二十多年,我始終堅信,無論是再微小的貢獻,只要持之以恆,就能滴水成河。」
愛詩1999年畢業於中大歷史系,第一份工作在明報擔任記者。她解釋,儘管性質看似迥異,但歷史和新聞好比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歷史生學習歷史,而新聞記者則是記錄歷史;記者以文字為載體,把時事錄入史冊,供後代學習和反思。因此,我認為記者是份崇高的職業。」
這份高尚情操後來驅使她轉職社福界。「我是於2003年沙士期間作出這個決定。與當下的經濟境況一樣,沙士令全球經濟跌至前所未見的谷底。」愛詩繼續回憶道:「那些日子裏,很多香港人失去了工作、親友,甚至是活下去的勇氣。
「我頓時意識到記者一職並不足以全面幫助普羅大眾;我所希望的,是即時、直接和全心全意地幫助受困厄的人。」
於是愛詩跨出了勇敢的一步:離開報館後,她首先獲聖公會聖匠堂聘用,幫助剛畢業的高中生尋找工作;其後在生命熱線負責培訓員工和志願者,繼而在樂善堂找到了立足地。
「在擔任總幹事之前,我在樂善堂的職責主要是設計廣告、撰寫提案和尋求政府資金。工作有時候日以繼夜,曾經連續三個月每天從早上八時工作至晚上十一時呢!
「但當你看見自己負責的項目能夠成功實行,令大家臉上綻放笑容時,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工作的成就感往往與難度成正比。「於社福界工作絕不是甚麼優差,必須到處查訪,懂得隨機應變,並要在適當的時候主動出擊。」
她舉了一個例,說明社福界的工作挑戰重重。「就以我們的『社區為本』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為例。該計劃旨在透過提供過渡性住房和支援服務,改善貧困家庭的生活條件。身為項目負責人,我的任務繁多,例如釐定參加者資格、呼籲商界和專業團體合作,以及解決與建築和土地契約有關的法律問題。」
那麼愛詩是如何應付龐大的工作量呢?「只要大家通力合作,眾志成城,多麼困難的工作也能辦妥。」她解釋,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領袖的態度。「對我而言,領袖不應自以為是或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擔當支援的角色,與下屬同甘共苦,時刻給他們鼓勵和製造成就感。當領袖親力親為,懂得同舟共濟,就能帶領大家逆流而上。」
新冠病毒肆虐期間,愛詩和同事們竭盡所能幫助香港民眾度過難關,包括派發口罩、為基層家庭提供庇護住所、為低收入人士籌集生活資金,以及向居於嚴重感染區域的老人們分發食品包。
某報紙專欄作家曾說,新冠病毒是一記響亮的警鐘,把人類從自驕自滿中喚醒。在家中息交絕遊的這段時間,你或許會抱怨日子苦悶,但請謹記,世界的所有人也正經歷着同樣、甚至是更糟的境況。
「與其沉浸在負面情緒或在過去徘徊,為甚麼不嘗試勇往直前,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呢?」
愛詩的這番話與美國作家艾德華·艾弗雷特·海爾的名言如出一轍:
我不能做所有事,但我仍然可以做點甚麼;
正因我無法做所有事,所以我不會拒絕做力所能及的。
文/ronaldluk@cuhkcontents
本文出自中大主網頁(202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