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上友名

現金?刷卡?還是手機?──李英豪掀動手機支付大潮流

2015年11月

這是李英豪在北京日常的一天:用打車應用程式召的士上班。開會,其間輕觸手機,四杯拿鐵從樓下咖啡店直送入會議室。午餐付款掃描賬單二維碼,拉麵打了八折。回辦公室見新同事,並叫秘書用手機幫她訂製名片。回家後右手拿着電視遙控,左手拇指買了張明天飛香港的機票。

李英豪不止是以智能電話包辦衣食住行的普通八十後,他正是近年帶動中國人改變消費習慣的領頭人物。

他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2006年畢業於中大信息工程學系。2011年獨闖北京創立「錢方」,支援中國數以百萬的小商戶接受新興的手機支付形式。

每次交易時,商戶用「錢方」的手機應用程式生成應付金額的二維碼,掃描顧客手機的付款碼,即實現移動支付與收款。「一隻手掌拍不響。即使科技巨頭設計了多便利的手機錢包,也要店舖有系統能夠收款才成事。」他自信滿滿地解釋「錢方」的角色。

他說香港人和內地人一樣機不離手,但最大的差別在於電子交易。「大家都用智能電話看影片、打機、聽音樂、聊天,但香港在電子交易方面接近零。國內一線城市的八九十後,已經很習慣以手機支付一切,連刷卡都不用了。說實話,香港在科技應用層面,比內地三線城市更落後。」

「香港餐廳指南OpenRice,內地的同類叫『大眾點評』。關鍵之處是,顧客在餐廳用膳後可以在『點評』應用程式上直接點擊付賬。時至今日,一個沒有交易的應用程式,背後其實沒有盈利可言。純顯示資訊供人瀏覽,是停留在互聯網1.0水平。」

其實香港近些年一直有電信商搶攻手機支付市場,可惜一直反應平平。兩年前3香港推出採用近場通訊技術(NFC)的手機錢包,豈料今年2月便宣布停止服務。對此,李英豪一針見血地指出,NFC支付在任何地方推行都註定失敗。

「『微信支付』為吸引用戶將手機綁定銀行戶口,曾大手筆燒錢,春節期間在聊天群組發放電子紅包,而搶紅包的條件是開通『微信支付』。等大家都在線上習慣了這個新事物,才推廣到線下的商舖接受手機付款,整件事自然而發。但NFC一開首就硬推線下使用,這在全世界都推不動。」

問及「錢方」打開香港市場的策略,李英豪表示會主攻小商戶。「大型的金舖、化妝品店已經支援手機支付,但旁邊的茶餐廳無法支援,也沒資格和騰訊、阿里巴巴洽談。但茶餐廳覆蓋的顧客是遠多於金舖的。所以我會先向小商戶推銷『錢方』,這在中國叫農村包圍城市。」說畢呵呵大笑。

若要進一步刺激香港本地人開通並使用手機支付,李英豪覺得還是要用燒錢的老方法。「買菠蘿包滿10元減5元,你開不開通?如果隨機減,可以滿10元減10元,甚至滿10元最高減300元,你還抵擋得住嗎?」

他認為實物貨幣的淘汰是遲早的問題。「我在北京工作的地方在新城區望京,手機支付短短一年佔了七成以上交易額。中國各省市差異很遠,但可以預言的是,十年之內電子貨幣肯定全面取代現金!」

文/資訊處 Christine N.
圖/Cheung Wailok@Hiro Graph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