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處   19.5.2012

398

黃嘉瑜
2004年新聞與傳播學院畢業
NOW新聞及財經資訊台高級記者
 
《中大通訊》第398期 > 特寫 > 在社會發酵的人文精神 > 守護社會公義的無冕皇帝──黃嘉瑜

守護社會公義的無冕皇帝──黃嘉瑜

previouspausenext

「我會繼續透過報道,使觀眾了解更多不同階層和文化的生活和想法,從而更能包容和更有同理心。」

 得獎作品

《公安阻撓採訪譚作人案》

2009年8月,NOW新聞台一宗新聞的主角,竟是平日追訪他人的該台記者黃嘉瑜。原來嘉瑜與攝影師到成都採訪維權人士譚作人一案,遭公安阻撓。他們索性將過程拍下並播出,讓公眾知道內地箝制新聞自由的手段。

嘉瑜早於2008年開始派駐內地,其時公司的內地辦公室成立不久,她既要發掘新聞故事,又要兼顧辦公室行政,「自己像是小採主,決定做甚麼新聞,要以甚麼角度切入。」

她表示,內地部門沒有新聞官制度,政府設下很多訪問關卡,對香港傳媒又有戒心,有時會遇上阻撓及截聽,甚至採訪後被人跟踪。「若問了一些對方不喜歡的課題,之後也許會有麻煩。」

在地雷處處的環境工作,必須專業、獨立、果斷、主動,清楚自己的權利。在這方面,嘉瑜認為大學期間的一年交流生活對她大有幫助。當年她憑獎學金遠赴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修讀政治科學,看到外地學生非常主動、敢於表達,對其他人的意見又包容,自己也深受感染。

交流生活固然難忘,在中大讀書,嘉瑜也得益不少。新傳學院本科課程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更要求學生必修社會科學院的其他科目,她認為這是思維的扎根,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同一事件。此外,學院又常邀畢業生回校分享,使他們更了解前線記者的工作。因此,她現時也加入了學院的師友計劃,與師弟妹分享自己的工作及人生經驗,薪火相傳。

談到新聞行業的前景,嘉瑜感到香港的新聞自由有逐步倒退的趨勢,一方面政府限制前線記者採訪,如收窄記者的採訪範圍;另一方面,傳媒投資者傾向視傳媒為一盤生意,或是操控政治的本錢,報道有時未必以公眾利益、理性分析為依歸,這變相亦限制了新聞自由。

嘉瑜心目中成功的記者要有批判思考能力,對時事敏感,客觀報道,並要有為社會打抱不平的心態,從讀者的權利出發。

各期刊物

最新10期

2020年代

2010年代

2019–20

2018–19

2017–18

2016–17

2015–16

2014–15

2013–14

2012–13

2011–12

2010–11

2000年代

2009–10

2008–09

2007–08

2006–07

2005–06

2004–05

2003–04

2002–03

2001–02

2000–01

1990年代

1999–2000

1998–99

1997–98

1996–97

1995–96

1994–95

1993–94

1992–93

1991–92

1990–91

1980年代

社交網路書籤

twitter   facebook   谷歌   百度   qq

快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