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不少香港學生為了一圓大學夢,負笈海外,台灣為近年熱門地之一。據學友社統計,2017年經海外聯合招生委員會(赴台升學組織)報名的香港學生逾三千七百人。另一方面,不少台灣學生也對香港的大學趨之若騖,視香港為理想的升學之地。
中大現時約有二百四十多名台灣本科生,是繼中國內地和韓國後,最大的非本地生群。大學一向致力締造多元文化的校園,協理副校長兼入學及學生資助處處長王淑英教授說:「我們秉承『擇優而錄』的理念,於世界各地甄選優秀的學生,並逐步擴大非本地生的名額。」
以2017年為例,大學藉非本地生計劃錄取了近六百名非本地生,其中六十多名來自台灣,都是在台灣學測中名列前矛,甚至考獲滿分的。在台灣,滿分考生只佔0.2%,中大所錄取的可謂精英中的精英。
工商管理綜合課程四年級生歐陽瑜,來自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中。她自小渴望周遊列國,高中開始計劃出國留學。「我的志願是從商,香港是國際大都會,有很多跨國企業進駐,就業機會相當多。我希望遠離熟悉的環境,到外面闖一闖,中大商學院享譽國際,是留學的不二之選。」歐陽瑜有備而來,很快便適應充滿競爭的學習環境。初抵中大,最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大學的「上莊」文化。「香港學生的處事能力很強,即使面對沉重的功課壓力,仍能應付自如,兼顧學生活動。」
知用並重
大部分商學院學生都可以在三年級時參加交換計劃,到海外大學學習最少一個學期。歐陽瑜到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作交換生,修讀該校知名的「諮詢技巧與架構」。這門課既艱深又精專,她至今仍歷歷在目:「當地老師在公布作業成績後和大家說:『你們從前大概沒得過低於九十分,在這堂課你們會嚐到這滋味』。」在美國當交換生期間,擴闊了她的眼界,「美國的大學要求非常高,學生須面對不少困難。他們經過嚴格的訓練後,在現實世界工作能從容應付實際的問題。」
回港後,她便開始馬不停蹄地找實習機會,在瑞銀集團擔任企業傳訊暑期實習生,收獲甚豐。「商學院有很好的學習氣氛,同學之間砥礪互勉,積極爭取實習機會。」她認為,在現實世界的工作經驗非常重要,有助認清未來的工作方向,還學到職場上的溝通技巧。「在課堂上學到的是知識,能真正實踐才是技能。」
3月初春校園杜鵑花盛開,到處是畢業班拍照的身影。歐陽瑜計劃留港發展,畢業前已經收到錄取通知,獲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聘請。臨別之際,她依依不捨地說:「我相信畢業後也不會忘記校園的一花一草,還有本地生的親切笑容。」
大學自八年前開始招收台灣本科生,王教授觀察到台灣生稟賦聰穎、適應力強。「最難能可貴的地方是他們兼容並蓄,願意接受新的外來文化。我希望他們成為校友後,會發揮無遠弗屆的影響力。」
文化共融
對於許多非本地生來說,書院生活有利他們和本地生交往,往往帶來在學期間最難忘的回憶。工商管理綜合課程二年級生李駿騰熱愛運動,是伍宜孫書院的學生。他在球場上結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幫助他適應新來港的生活。「我在宿舍經常碰到不同學系的本地生,他們都會主動來跟我打招呼,我則趁機練習廣東話。」
駿騰還是台灣學生會主席,今年在2月5至7日期間舉辦台灣文化節,並以多元文化為主題。這次,他們邀請台灣生表演音樂,「一般人對台灣流行音樂並不陌生,這次台灣生演唱地下音樂,希望藉音樂吸引更多人了解台灣文化。」台灣學生會更邀請了電影《賽德克巴萊》男主角林慶台分享拍電影的心路歷程及台灣原住民的處境,使本地生認識台灣的原住民文化。
台灣文化節還讓中大生體驗夜市,一班台灣生親自預備了客家麻糬、傳統蚵仔煎、珍珠奶茶等特色食物。除了美食,遊戲也不可或缺,為活動增添不少趣味。當天不少國際生參與其中,希望有機會親自到台灣了解夜市文化。
雖然台灣學生與香港人的外表沒有兩樣,但他們的文化和習俗有不少地方與香港的大相逕庭。王教授認為增收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生,有利促進文化融和:「非本地生不是單以膚色或語言區分,而是成長或學習背景與本地生不同。本地生認識外地的文化及生活習慣,學懂尊重別人的文化、習俗,無論是對將來待人接物,或是社會交際,都有正面的影響。」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15期(201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