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晨興書院新院長汪寧笙教授跟《中大通訊》談他的專業、書院大計,以及他對中國長衫的鍾愛。
去年12月,汪寧笙教授接替已故的莫理斯教授,成為晨興書院第二任院長。他是著名腦神經學家、顯赫牛津人,歷任要職包括牛津大學發展及外務副校長。9月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筆者在晨興書院院長室中,一開始便問他如何從古城牛津,東來至中大的群山中。
原來早在東來之前,他對另一西遊故事已經耳熟能詳,皆因他父親(皇家海軍軍官、潛水醫學先驅)自小便教他讀亞瑟.偉利翻譯、中國四大奇書之一的《西遊記》。他自稱對悟空與八戒的故事「完全上了癮」。
他有一位牛津同學,甫畢業便隻身跑來香港開展事業。有一晚他到朋友家中吃飯,見朋友一襲中國長衫翩翩風度,他自此亦愛上中國傳統服裝。雖然訪問那天沒穿,現在他衣櫃內有不少中國外套及長衫。他認為長衫款式吸引、輕便舒適,而且任何場合皆宜。
2010年,汪寧笙教授出任牛津大學副校長,專責校務發展。牛津大學在香港設有辦事處,他於是每年過港三數回,對這個遠東小島逐漸認識,加上牛津與中大和多所內地院校都有合作研究計劃,正如他說:「任牛津副校長那段日子,東南亞簡直是我第二個家。」
身心同源一理
大學時代,他醉心生理心理學,那時牛津的課程亦容許他廣泛涉獵醫學、心理學、生理學、生物化學、植物學和動物學。他說:「嘗試從大腦的物理及化學結構理解外在的行為,甚至放到更高層次去研究,對我來說是無比引人入勝的探索過程。」
大腦中有個區域稱為海馬體,在患阿爾茨海默氏病的人中會出現明顯萎縮。汪寧笙教授對箇中原因及預防方法作過傑出研究。他專注大腦這片小小區域,卻在另一他熟識的領域──高等教育──找到答案。他說:「一個人接受教育的時間愈長,他患阿爾茨海默氏病的機會便愈小。就算不幸患上,病徵也會延遲出現。」
他發現運動也有幫助。實驗證明,運動有助成人大腦製造新的細胞。這位著名的腦神經學家得出這樣的結論:「寂寞、壓力、焦慮以及抑鬱都會造成海馬體萎縮。相反,快樂及運動則會使它保持飽滿。人腦的秘密正一點一滴給拆解開來,等待着腦神經學家探索的,將是一條很長很刺激的路。」
小格局 大用場
汪寧笙教授在牛津求學及任教其間,本屬堪稱牛津歷史最悠久的三所學院之一的大學學院,2007年他轉到一所研究生學院沃弗森學院。兩年後他出任大學副校長,本可返回大學學院,但他決定留在沃弗森,只為替這所小型學院籌謀。其後他協助成立了一個研究生獎學金,籌得百萬計款項,令出色的研究生可以盡展潛能。
新書院晨興也屬小書院格局,誰比汪寧笙教授更有資格為它籌謀?「小書院其實對大學相當重要,因為它可以小規模地試行一些構想。我認為晨興書院可以是大學的一個創意溫床。」晨興的通識課程令他感到自豪,因為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及驗證數據的能力。他最希望見到的,是學生畢業之時,擁有獨立和批判思考。「我常常對學生說,要尊敬老師而不是敬畏老師。老師的意見好不好,要視乎他們的論據。我希望向學生灌輸這種態度、這種求學的方法、這種與人相處的習慣。」
當被問到晨興今後的發展路向,汪寧笙教授說他會繼續鼓勵創業、積極籌款,他也計劃增加雙向的學生交流機會。
他也有搭新橋鋪新路的計劃,包括加強書院與研究生宿舍的聯繫,因為他知道本科生與研究生不是斷層而是承傳,多接觸交流對兩者都有好處。此外,延攬更多後博士研究員及年輕專業人士到訪晨興,可以早些接通學術與專業之路。至於一路支持晨興的人士也是他的目標,可以為同學發展人脈網絡。
汪寧笙教授是飲食專家,認為舉辦如國際食品節之類的活動,必會有助凝聚國際生的歸屬感。他也開始邀請本地生的家庭成員蒞臨書院,親眼看看子女在學術之外,還在書院學到甚麼、碰到甚麼人。他自信滿滿的說:「小型書院可以是小小的達爾文進化地標。」
航向拜占庭
與汪寧笙教授一席話,筆者深深感受到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生命中美好事物的欣賞。動的一面,他滑雪、步行、練合氣道。訪問期間他目光數度遠眺窗外群山,神馳彼巔。他也毫不掩飾對校園草木蟲鳥的唧唧,和對未能繼續打理牛津家小園圃的依依。
汪寧笙教授對五湖四海的珍肴異饌來者不拒,但對勃艮第區的黑比諾與摩澤爾區的雷司令卻情有獨鍾,笑說少有的死穴在這一紅一白兩處。
個半小時的交談,晨興書院的新院長予人學識淵博、品味超凡、談吐爾雅的印象。立而不破,風滿帆張,相信書院在他領導之下,航出流金一章指日可待。
T.C.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44期(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