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頭條

微就是美──中大微創手術領先亞洲

四分一世紀以來,中大一直走在前沿推進微創手術。今年成立的中心結合尖端工程與醫學研究,是大學致力醫療創新的最新佐證。

四分一世紀前中大率香港之先引進微創手術,後更設培訓中心讓亞洲各地外科醫生進修微創技能

在二十五年前的香港,大家對微創手術還非常陌生,直至中大醫學院前院長鍾尚志教授1990年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引進微創技術,施行首宗微創腹腔鏡膽囊切除,才開闢了香港微創手術之路。

2005年,醫學院成立中文大學賽馬會微創醫療技術培訓中心,提供微創手術訓練及實習平台。時至今日,幾乎所有種類的手術都可應用微創完成。

趙偉仁教授示範以內鏡手術機械人進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

怎樣才可稱為微創手術?微創醫療技術培訓中心趙偉仁教授說:「微創手術沒有客觀定義,但有一貫宗旨,就是施行手術時,盡量縮小傷口,讓病人加速復元,減少術後痛楚,降低感染風險,亦減低療養費用。

「微創手術現已發展至另一階段,就是無創手術,即利用人體天然孔道如食道、鼻孔、肛門等,進入體內完成手術,避免造成傷口。」

趙教授以其於2004年率先引入香港的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為例,「以傳統手術治療早期大腸癌,要切除整個器官。ESD是內視鏡經過食道,把黏膜層的腫瘤和周遭感染的組織切除,既保留器官,亦無吻合口,病人術後一天已可進食。」

但趙教授強調,無創手術只是沒有傷口,不是沒有創傷;而不管是微創、無創或傳統手術,病人其實都經歷了同一手術,只是手術方法不同。

微創手術固是突破,也為外科醫生帶來挑戰。傳統外科手術採師徒制,「看一次,做一次,教一次。」由老師教授,直接觸摸器官,有「手感」。由於開了創口,醫生的手直接伸進病人體內,遇上突發狀況,憑靈活的雙手較易掌控,如以手輕壓出血部位來止血。

微創手術則是通過二維屏幕,操作儀器來進行三維手術。趙教授說:「感覺像雙手被綁住執刀,但優勝之處是通過內視鏡,可近距離看到患處。」

微創手術講求精準,事前培訓相當重要。「外科醫生要上課觀看手術進行情形,並以電腦模擬學習。另須先在動物模型上學習微創手術,待完全熟悉手術步驟及掌握相當技巧後,才可在主刀醫生指示下參與手術,完成部分簡單步驟,最後在師傅監督下完成整個手術。」

達芬奇機械人手術系統

微創現已應用於切除膽石、大腸癌、胃癌、食道癌及腎上腺,甚至用於肝臟切除、肺切除和腎臟切除。2005年外科學系率先引入達芬奇機械人手術系統,2008年再引入第二代,令外科醫生能在清晰的三維高解像手術控制台進行微創手術。去年又完成亞洲首宗以腹腔鏡為胃癱病人植入胃起搏器手術

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梁國穗教授示範操作骨科手術機械人,至今已成功應用於十多宗骨科手術,包括微創內固定手術

趙教授說:「中心成立十周年,已為逾一萬五千人提供培訓,約七成為本地醫護人員,其餘三成來自內地、韓國、日本、新加坡及澳洲等國家和台灣等地區。其中最標誌性的培訓項目,是機械臂手術,亞洲只有香港、韓國及日本設培訓中心,並於2008年成為亞洲首個獲認證的機械人手術培訓中心。」

趙教授說:「我們不是工程師,不知工程界有否合適新技術可以應用於醫療上。正因如此,大學今年初成立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我兼任主任,目的就是結合工程和醫學研究,希望讓病人受惠。中心以醫療機械人醫學、醫學成像及生物醫學傳感三大生物醫學工程範疇為研究重點,如納米機器人技術、創新神經影像學及無創醫學監測等,最終可為臨床應用,造福病人。」

鷹爪縫合器可通過內視鏡在人體體內縫合潰瘍以控制出血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461期(2015年8月)

標籤
醫學研究 微創手術 手術機械人 達芬奇機械人手術系統 鍾尚志 院長 醫學院 中文大學賽馬會微創醫療技術培訓中心 趙偉仁 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