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學術探奇

尋找都市退燒藥

吳教授身體力行,不戴領帶,盡量以單車代步,在辦公大樓內多走樓梯、打開窗戶少用冷氣,牽頭改變生活習慣降溫。

我們的城市在夏天非常悶熱,就像發燒一樣。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吳恩融教授一直致力研究生態可持續建築和配合都市氣候的城市規劃,透過研究及實驗為政府提供實質數據,以改善環境規劃,為香港找尋「退燒藥」,建構更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

吳教授說:「如果氣溫高於攝氏28度,身體不能好好休息,睡了就好像沒睡一樣。」根據他的研究數據,香港的「酷熱」夜已由以往的每年20晚增至127晚,即一年約三分之一的晚上。他與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學院和社區及家庭醫學系陳英凝教授的共同研究更發現,夏天氣溫每升高1度,死亡率便增加1.6%。市區溫度不僅與生活質素息息相關,原來還關乎我們的健康。

香港都市氣候分析圖顯示香港地區的熱能壓力及風流通潛力,其中旺角、中環、銅鑼灣等為重災區。

當市區的冷卻速率因城市化而漸漸低於郊區時,便形成「熱島效應」,令城市的氣溫高於外圍郊區。整體香港夏天的平均溫度為28.3度,但因受熱島效應影響,旺區的氣溫如油尖旺和銅鑼灣等可達33度。

銅鑼灣街道狹窄,大廈林立,烈日當空,身處其中更加難受。

人類對身處的環境是否感覺舒適,受氣溫、濕度、輻射、風速、衣着、自身行為六大因素影響。這六大因素可經過方程式計算成為一項指標,即人體等效溫度(Physiological Equivalent Temperature,PET)。若能調整此等因素,炎炎夏日便可過得更舒適。

氣溫、濕度、輻射、風速為外在環境因素;吳教授稱,濕度是人類無法控制的,不過,適切的城市規劃則有助影響氣溫、輻射及風速。例如尋找合適地方進行綠化,包括種樹和垂直綠化,有助降低空氣溫度;設置水體可助減少輻射;減少擋風物來加強空氣流通;改進建築物料,樓宇使用淺色塗層來反射輻射。

綠化環境有助為都市降溫,中文大學建築系大樓特意將天台變成綠洲,積極改善環境。

衣着及自身行為屬於內在因素,必須靠改變日常生活習慣,才有助悶熱的都市降溫退燒。穿得輕鬆涼快可降低人體等效溫度,自可減少使用冷氣機,避免排出大量熱空氣充斥城市空間。吳教授平時不結領帶,親自示範「綠裝」:「一般辦公室開冷氣後室溫25.5度,我的辦公室覺得27.5度也還可以。感覺涼快與否視乎衣着,戴領帶溫度上升2度,打領結即升2.5度!」他笑說。

解決熱島效應不僅是政府規劃的責任,也是每一個香港市民和機構的責任。中文大學便在2013年3月簽署了綠色建築協會推出的香港3030節能約章,承諾在校園設施的規劃、設計、建造、管理和保養,以及各項服務的運作上,均會考慮對永續環境的影響,並積極通過宣傳和教育,提醒教職員和學生節省能源,改變生活習慣,為都市降溫出一分力。

本文出自中大主網頁(2013年7月)

標籤
吳恩融 建築學院 城市規劃 可持續發展 全球暖化 氣候變化 陳英凝 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