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對話的觸發點
我們身處於資訊爆炸的時代。隨着電子產品日漸普及,我們只要用手指輕輕觸碰螢幕,就可以接觸海量的資訊,無是國際事務、文化活動或是推廣資訊。科技發展雖然提升了人與事的連繫,但未必可以促進跨文化的智性交流,親身接觸五湖四海的人就不同了。六位善衡學生代表書院到首爾出席「泛亞學生論壇」,他們親身經歷到跨文化對話的觸發點。
「泛亞學生論壇」在2014年9月25至28日舉行,論壇地點為首爾國立大學,該大學培育了不少才華出眾的畢業生,包括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先生。來自首爾國立大學、東京大學、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善衡書院的學生在論壇展開仁智互見的討論,內容涵蓋領土主權、文化遺產與傳統、東亞地區氣象合作、教育制度和交通等。
善衡書院畢業班學生曾彥喬說:「在這個論壇與日韓學生互動的體驗,跟我從媒體報導獲得的印象不同,我本以為日韓學生對領土主權的立場跟他們的政府一樣清晰,但他們竟然在論壇中表達出溫和的立場,傾向以和平的手法解決領土主權爭議。」曾彥喬的組別在論壇發表領土主權爭議與煽動性新聞標題的關係。在準備小組匯報的階段,她發現不同學系的組員提出了多向度的觀點與角度,讓她獲益不淺。曾彥喬於去年到名古屋商科大學參加為期一年的交換生計劃,從中深入認識到國際關係這門學問,廣結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之餘,亦深深體會到當地媒體對公共討論的影響。「在日本交流的一年,我有機會從當地人的角度了解國際政治,這有助我在論壇與日韓學生深入互動。」
跨文化對話可以由正襟危坐的討論延伸至日常閒聊。南韓學生十分好客,特地帶論壇參加者遊覽首爾不同的地方,讓他們從建築、飲食、文化等方面感受韓國從古至今的演變。善衡書院三年級學生鄧蕙盈說:「當地學生向我們講解南韓政府如何在城市現代化的發展,與保留傳統價值之間作出平衡。北村韓屋村是一個好例子,這位於市中心的古村是傳統的韓國屋村,至今仍有首爾人居住其中。」鄧蕙盈平日都會投入書院生活,慣於與宿友侃侃而談,她對於今次跟日韓學生的交流仍感到雀躍不已。在首爾交流的旅程結束前,她與部份參加者玩遊戲,輸的一方要表演富有文化色彩的演出,有人演京劇,有人表演日本漁夫舞,她笑言:「我當時獻唱『獅子山下』」。
參與這次「泛亞學生論壇」令鄧蕙盈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在他們談論大學的歷史發展之時,令到鄧蕙盈進一步反思自己作為中大學生的身份。當時一位南韓學生向她反映自身作為首爾國立大學學生的掙扎,這所學府在1946年正式成立,是全國首間大學,但這大學的成立與當時美國的軍事管治有關,而大學的首任校長是一名美國軍人和教育家,所以學生都會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感到困惑。另一方面,中大創校的箇中原因,是為了回應殖民地時代的學習需要,當時的不少學生希望完成中學教育之後,可以以中文為教學語言繼續學習。與南韓學生漫談的過程中,鄧蕙盈不禁對自己「中大學生」的身份感到驕傲,因為這身份承載着一種歷史召命和社會責任感,她希望把這種意義傳承下去。
生命之間真實的相遇往往觸發起深入的跨文化對話,也會引起學生對於國際事務與文化傳承的好奇心。「泛亞學生論壇」不只是一個交流知識的平台,更是學生觀照自身的大好機會,讓他們在泛亞文化脈絡中審視本身的文化價值與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