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公元前206年 – 公元220年)開始有紙並用筆墨書寫文字,因此要用硯台磨墨。在漢代早期出土的硯台,是一塊平石板,加上一塊小石卵及幾粒細小的墨粒。用石卵壓着小墨粒,在石板上研磨,令墨變成微粒,懸浮在水中,成為書寫用的墨汁。這片壓着墨粒的石卵,叫作研。
後來,墨的形狀作了大改變,由小粒變成長棒形,可以直接拿在手上,在硯台上研磨,因此研失去了功用而消失掉。西漢以後的硯台便沒有研了。
漢代的硯台,由最初的研加石板,進一步發展成為陶製的圓形多足硯台,而這種形制,在中國流傳了過千年,直到唐代,才被箕硯取代了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