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圓滿的生命
善衡書院高桌晚宴在二零一四年二月十二日舉行,主講嘉賓為香港中文大學心裡學系榮休講座教授彭邁克教授,他從心理學角度探索如何追求滿足的生命。一開始,彭邁克教授問了聽眾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究竟我們如何渡過每天的生活?當我們面對與生俱來的限制,如性別、年齡和社會經濟地位等,我們的生命仍能圓滿嗎?為何有些人總會過得特別好?
彭教授分享他對圓滿生命的見解時,引用哈佛大學健康服務中心成人發展研究總監Dr. George E. Vaillant的研究結果幫助聽眾理解。Dr. Vaillant為尋找快樂和長壽的奧秘,以800名男女作研究對象,搜集了他們由青少年時期至老年的數據作分析,並在其著作《邁向豐盛暮年》(Aging Well)分享研究成果——要邁向豐盛暮年,關鍵不在於個人資質或父母的社會地位,而是社會化的能力傾向(social aptitude)。彭教授指出,生命是否圓滿,在乎健康、自制力、情緒的穩定性和溫馨的家庭生活,而我們不一定受制於與生俱來的因素。
「人際關係是圓滿生命的一個關鍵」彭教授說。他認為美好的人際關係能超越天賦的因素。正如Dr. Dan Siegel所言:「我們越能夠與他人在情感上聯繫,體現我們互相結連的本質,就越能夠活出有意義、有同理心、隨遇而安和有目標的人生。」Dr. Siegel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科醫學教授。
彭教授認為,只要我們加深對自身的了解,主動調節自己,我們就能過得更幸福。我們要對自己的成長負責。縱然與生俱來的性情和家庭環境是不能改變的事實,我們仍能透過定期做運動、不沾染吸煙和酗酒等陋習、建立成熟的界線和處理問題的技巧,過自主的生活。他又提醒聽眾要有自我覺察的意識,去留意是否對自己有甚麼不滿,因而作出補救。彭教授字正腔圓地以廣東話說:「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
彭邁克教授在一九七四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成為心理學教授,在34年的教研生涯後,他在二零零八年退休,獲中大聘任為榮休講座教授。彭教授現時在香港理工大學管理及市場學系擔任客座講座教授。他的研究興趣為社會認知、語言運用社會心理學、形象管理、跨文化社會心理學等。彭教授著作甚豐,題材廣泛,涵蓋心理學不同範疇,亦獲得多個專業獎項。他近期的獎項在二零一三年獲得,是由美國心理學協會國際心理學部門頒發的傑出國際心理學家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