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衡家書

戴玉婷(來自北京大學元培學院的交換生)

現在回想起來,因為是來中大交換,住在善衡,我才能從容地感受香港這座城市的繁榮穩定與富足美麗。如果是前來工作打拼,可能感受更深的便是「搵食啫」之類對生活不易的感慨了。多慶幸有善衡這個家,可以讓我在香港被溫柔地對待。

值得想念的人還有很多,比如善衡學生餐廳(下稱「善衡can」)的收銀員阿姨。無論是早上急匆匆地買一個麵包,還是下午飢腸轆轆地衝進來點一份下午茶餐,都能見到那位格外耐心的阿姨。我早就發現香港餐廳的服務員跟顧客的關係比內地要親近許多,不是生意人和顧客的關係而像是早就熟識的朋友一般。這對我來說很新鮮,因為在北京大學的食堂,收銀員的態度大多數時候是很敷衍的,當然這可能跟北大食堂排隊就餐的同學實在太多、收銀員工作太辛苦有關,疲倦的時候自然無法表現得溫柔優雅。不過從顧客的角度來講,吃飯是比較放鬆的一件事,如果遇到態度不好的收銀員會極大影響就餐心情。在習慣了被「粗暴」對待後,當某天早上買早餐第一次聽見那位阿姨跟我說「早晨」時,我真的有種受寵若驚的感覺。後來發現這位阿姨對每位顧客都會有禮貌地問好,這對她來說已經成了一種無關客套、無關刻意的習慣。這位收銀員阿姨有著略為豐滿的臉蛋和身材,其實微胖這種身材很微妙,如果配合精明乖戾的性格,就只剩下讓人聞風喪膽的中年婦女特質了;而如果歲月留下的是平靜溫和,微胖身材的各種細節便都充滿了讓人心安的味道。這位阿姨無疑屬於後一種。她的臉上總掛著和善的微笑,即使等待點餐的同學們已經排成長隊,她在面對每一位顧客時仍然非常耐心。

阿姨講很標準的普通話,這一點讓我印象很深。我倒完全沒有反客為主的意思,只是作為一個粵語不熟練的內地學生,聽見阿姨用心耐心地用你的母語跟你交流,會有一種被尊重被善待的感覺。我記得有天下很大的雨,我一直在房間裡沒有出去,倒是沒有被淋濕,只是洗完澡之後頭髮沒有完全吹乾便落到LG2善衡can買飯。阿姨見到我濕漉漉的頭髮便關切地問我外面是不是在下大雨,是不是淋雨了,我趕快解釋說不是的,然後便跟阿姨相對一笑。「雙餸。」「喝什麼?」「熱咖啡。」「在這兒吃嗎?」「帶走。」發生在幾十秒內的點餐對話,阿姨每天要重複無數次,但她臉上沒有流露過讓顧客和自己都不開心的疲倦神態。點餐對話發生前的短暫寒暄對她來說很正常,但對獨在異鄉的我來說卻很暖心。阿姨或許不會記得我,但她會一直在我關於善衡交換生活的記憶裡留存。

共膳是善衡區別於其他書院的最大特色,也是善衡最突出的優點之一(我認為另一個優點是交通便捷)。第一次communal dinning我便有幸坐在head table與辛院長一起用餐,還記得當時辛院長很用心地關照我們學好粵語以便善衡同學交流。院長非常溫和睿智的樣子,很受同學們歡迎。年齡、閱歷、學識上的差距并沒有造成師生間的隔閡,學生尊重院長,但也可以平等交流,這一點在香港高校表現得更普遍。院長對交換生很好,早早訂了位,更驅車帶我們去吃廣東菜。席上讓我印象深刻的不僅是佳餚,還有院長夫婦講述的精彩人生經歷。在美國,在香港,在北京,甚至在我的家鄉江蘇揚州,他們的故事都豐富有趣。院長有個學生畢業後在揚州大學工作,所以夫婦倆去過揚州。專業是食品科學的院長夫人對我從小熟悉的揚農牛奶評價很高,說品質不比美國的差,這讓我心裡又是一暖。夫婦倆談起自己的兒子,雖然嘴上不停在埋怨,說他愛好太多安定不下來,但卻能聽出滿滿的欣慰和驕傲。孩子有為人子、為人父、為人夫的能力和責任心就夠了,多體驗一點又有什麼不對,總要有一部分是為自己活的呀。院長夫婦在聊到愛寫文章、拍電影,但讀的是醫科的兒子時,顯得興奮而滿足。作為聽眾的我心裡則滿是羨慕和嚮往,我也想要這樣的生活——主體是負責的、常規的、平穩的,但不全走在單調的正軌上,也會旁逸斜出,長出最讓人激動、最值得回味的美麗枝椏。

住在何添堂的感受極為新鮮。樓裡的sitting room、廚房、健身室、電視房甚至是電梯等都讓宿舍生活較之北大便利舒適許多,宿生會的同學經常派送早餐、水果、甜品、靚湯等,還會組織品酒、烘培、義賣等活動。宿生會由熱心公共事務的學生參與,選舉產生,會向樓內學生收取宿生會會費,定期公開信息。印象比較深的是共用物品上貼的各種紙條,比如冰箱上的會提醒你不要亂拿別人的食物,微波爐上的會提醒你使用時注意安全,抽水馬桶上的會提醒你便後沖水,淋浴間門上的則會提醒你關好門拉好浴簾防偷窺。這樣的紙條,我在元培樓里也見過,比如四樓的開水爐上有段時間貼了一張提醒你不要隨意傾倒渣滓。有時會見到語氣略為強硬的紙條,比如冰箱上有一段時間貼了一張譴責同學偷拿別人麥片的紙條,就不那麼友好了。不過一團和氣并不會帶來皆大歡喜,要解決問題就必須有人板起臉。快離開中大的時候,學生發起了反漲宿費的活動,學校里到處可見反對校方的傳單,對我來說可能密集得有些觸目驚心,也可能是利益不相關的原因,比較懷疑此類活動的理性程度。但是後來一想,這跟在冰箱上貼譴責紙條是一樣的,只是表明態度、想要解決問題而已,如果因為怕起衝突而總是深思熟慮不行動,問題就不會有解決的一天。「劉進圖被砍」、「台灣反服貿」等事件都在中大掀起了不小的波瀾,在中大看到滿校園的大字報時感到過陌生甚至驚疑,但回到北大后,看見北大學生為抗議拆靜園建燕京學堂而發起的各種活動,便能理解利益攸關時,有人站出來唱黑臉的必要性。

不得不說的還有在中大的學習生活。我會感歎中大的學生太幸福,因為課程常常是小班教學,可以與老師充分接觸。在北大,好老師會給上百個本科生一起上課,想要單獨與老師溝通交流比較困難。我慕名選了政治與行政學系王紹光教授的課,在聯合書院一個不大的課室,學生不多,但是王老師每節課的內容都非常豐富,也有充分的時間回答lecture部分結束以後同學們的疑問。這樣的聽課體驗是我極為珍貴的回憶,可能以後很少有機會經歷了。交換期間的課程壓力要比在北大小得多,因而在每門課上平均投入的時間就多了。閱讀課程資料、寫論文可以慢慢完成,這種經歷也是很久沒有過了,因為在北大動輒二三十學分的課業壓力決定了有些課程無法投入足夠精力。還記得期末花了一個多星期時間確定論文題目和大綱,然後又花了將近十天的時間每天去圖書館具體寫作,期間無數次感到厭倦,但當我把打印好的一疊論文拿在手裡時,會有強烈的滿足感,或者這種努力過後的充實也可以被稱作「安全感」。

我想「安全感」可以概括我在善衡生活學習的感受。首先,我換到了香港這個大環境,與內地相比它的最大特點是成熟、穩定、富足。每次從深圳過關,踏上港鐵,面對的一切便是整齊有秩序的,好處是可預期、有安全感,壞處是居住久了會厭倦這種單調的同質性。其次,在中文大學,各類學習、生活設施齊全,並且人均佔有的資源遠比在北大豐富得多,因此可以生活得相當舒適愜意。再次,在交通便利、條件優越的善衡書院,參與極富特色的high table dinner讓我在感受正式晚宴禮儀的同時,可以近距離接觸嘉賓,了解他們各自豐富精彩的人生,產生「與善人居」的滿足與安心。在善衡的交換生活,是內心安穩的,正因為一切都由你自己規劃掌控,並且你的努力會得到肯定與尊重,所以能夠體驗到辛苦後的充實、享受到沒有負擔的娛樂。

我會記得善衡給我留下的家一般的安全感,會記得在中大學習時拼盡全力後感受到的充足,會記得在香港觀光時毫無負擔的輕鬆悠閒。這段經歷很難忘,那些值得感謝的人,值得懷念的事,我會一輩子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