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聖彼得堡的日子
鄧蕙盈 (中醫學院學生)
去年十二月,我參加了由民政事務局和青年事務委員會合辦的國際青年交流計劃,並與另外四位香港青年大使,在俄羅斯聖彼得堡進行了為期八天的交流活動,一睹俄羅斯這個神秘的國度。聖彼得堡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城市,她曾為俄羅斯歷史上多個王朝的首都,是一座源遠流長的文化古城。我們抵達聖彼得堡當時正值嚴冬,每天只有大約六小時的日照時間。沒有太陽的時候,四周一片寂寥,整個城市也彷彿正在冬眠。
有研究顯示在這種天氣下生活的人,其自殺率相對在陽光充沛的城市中生活的人為高,當地人都對這種天氣讓顯得十分苦悶,大家都急不及待迎接夏天的來臨。有見及此,當地政府規定了當地的建築物須以光亮鮮明的顏色為主調,而樓房亦因建築物高度限制亦只有五六層樓高,這種讓陽光注入城市每一個角落的設計與當地陰沉的天氣正好形成強烈的對比。當地的建築特色以巴洛克風格為主,一磚一瓦都充滿古典的韻味。這種瑰麗典雅的城市設計讓人非常難忘,亦同時為整個城市注入了一點點的生氣。
走在聖彼得堡的街頭上,凜冽的寒風迎面撲來,我們不難看見人人都穿上寬厚的大衣,也配上了諸般如手套、帽子、面罩等禦寒裝備。寒風刺骨,當彼此都難以看見對方的容貌,甚至連笑容也給遮蓋,這也難怪俄羅斯人總是給人一種高傲冷漠,難以接近的感覺。然而,當你主動走過去認識他們的時候,你卻不難發現在冷若冰霜的臉孔底下,他們是多麼的熱情和友善。與當地人談天感覺尤為充實,你會發現他們對文化、藝術、哲理、生命都有很深刻的體會,或許就是當地這種獨特的天氣狀況,讓人的頭腦特別清醒,並能靜下心來思考。在人口只有五百萬的聖彼得堡,竟有超過二千多所圖書館及二百多所博物館。當地人們對自己國家、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認識,甚至對生命、生活及社會的反思,都為我帶來許多啟發。這讓我明白生活從來都不只是為了延續每一口氣而存在。
一個城市的生命力在於人民,人民的生命力在於精神。這份精神就是文化的根源,深深滲入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是大家最渴望見到的陽光,更是一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許多人或許認為這份精神只是一份對理想的憧憬,在現實社會上存在着許多的制肘。然而,經過自古以來前人不斷的訓誨可見,這份精神上的追求卻要比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更能滋養我們的生命。
「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以外的東西而活着。」生命本身就是要活着,活着讓我們意識到自我,發現自我則讓我們找到生命的意義。「道不遠人,遠人非道。」「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一個人如是,一個社會亦然。人民的精神意志成就了一個國家的高低,亦是社會能否繁榮穩定的最高標準。一個以精神文化為軸心的城市不等如要捨棄經濟,反而,其整體發展必定要比其他國家好,因為這是按着她應有的步伐前進。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最好」的一樣事情,最理想的狀態從來只有在恰如其分的情況下才能呈現這份美好。
在香港,這個物質充裕的都市,當人們以努力換來甚麼都不缺少的時候,卻發現自己沒有時間。生命中的觀察、感受和思考往往需要的就是時間去摸索、沉澱和實踐。生命就是時間,然而,時間無情,人卻有情,情之所在,心之所安。情常在,生命才活得有意思,活着就是要去感受生命。生活從來都不只是為了延續每一口氣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