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提供: 唐美思醫生
-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臨床腫瘤學專業應用副教授 (禮任)
-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肺癌治療在過去10多年出現翻天覆地變化,尤其是利用基因檢測診斷肺癌是否帶基因突變,再採用標靶藥治療,令個人化治療成大趨勢,為病人開啟新一道希望之門。
對醫生來說,最沮喪莫過於看著病人受盡煎熬,卻無法為病人扭轉困局。10多年前晚期肺癌治療很單一,因無法以手術將腫瘤清除,一般只透過化療;患者存活中位數約8、9個月,較不採用化療的存活中位數只有3至6個月。
後來醫學界發現一些基因,如EGFR基因突變能導致肺癌;而針對EGFR的標靶藥可阻礙EGFR的運作,令癌細胞無法分裂及複製。肺癌標靶藥10多年前面世時,主要作為二、三線治療;在沒篩選情況下所有患者在化療失效後才用標靶藥,腫瘤反應率只有約10%,存活中位數只有6個月。
其後研究發現,肺癌標靶藥最有效控制由EGFR基因突變引發的非小細胞肺癌,將標靶藥用於一線治療時,腫瘤反應率約70%,療效遠高於一線肺癌化療。自此之後醫學界發現更多不同基因突變,如ALK及ROS1等能導致肺癌,也研發出針對不同基因突變的標靶藥。
約10多年前本港醫院開始引入EGFR肺癌基因突變測試,令肺癌治療由以往不論肺癌種類,皆以化療大包圍式「有殺錯無放過」治療;演變成以基因突變作為靶點,採用針對性標靶藥。醫學界對肺癌也有重新理解,原來肺癌並非是單一一種病,同一期數或同一大小的腫瘤,都可由不同基因突變引致,開啟全新治療方向。
標靶藥可分為不同原理,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抑制血管新生治療及 間變性淋巴瘤激酶抑制劑。未有標靶藥前,肺癌出現腦轉移是很難治療,因傳統化療藥不能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部。但大部份TKI標靶藥較易進入腦部,對治療腦移轉有更好效果。
不過標靶藥同樣可出現抗藥性問題,如當癌細胞出現新的基因突變,會令原有的標靶藥失效。病人可選用其他標靶藥代替,若未能找到更適合的標靶藥,可考慮用免疫治療或傳統化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