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5/05/2022

45+留意!大腸瘜肉易變大腸癌?最新切除技術無痛不留痕!適合用於哪些大腸瘜肉情況?

  • 收藏文章
Text: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 Photo: 由作者提供

  根據醫管局數據,2019年大腸癌新症高逾5,500宗,是本港第二多新症的癌症,同時是第二位致命癌症,於2019年導致逾2,000名患者死亡。及早發現大腸內有機會演變成癌症的瘜肉,有助預防大腸癌。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外科專科吳國宇醫生表示:「切除瘜肉的技術不斷發展,大型瘜肉亦能以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切除,提供多一個治療選擇。」

 

  瘜肉是大腸黏膜層的良性組織增生,一般在45歲至50歲開始出現,腺瘤性瘜肉最常演變為大腸癌,至於增生性瘜肉及發炎性瘜肉,大多不會演變成癌症。除非是體積較大的瘜肉,患者有機會出現便血、大便帶潺及容易腹瀉等症狀,否則一般並無症狀,需透過照腸鏡等方式發現。吳醫生說:「大部分瘜肉都建議切除,以化驗當中有否癌細胞,以及預防瘜肉演變為癌症。」

 

瘜肉依附在大腸黏膜層,除非體積較大,患者一般並無症狀。

(由作者提供)

 

ESD技術毋須開刀!徹底清除瘜肉

 

  視乎瘜肉大小,切除方法亦有不同。直徑小於5毫米的瘜肉能以切片夾夾走,直徑5毫米以上則會以環斷器(snare)套著瘜肉並取下,至於直徑大於2厘米,便需用到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源自日本的ESD技術已應用約20年,起初用於食道及胃部等上消化系統,後來發展至可於大腸使用。醫生會在患者肛門放入幼長導管,到達瘜肉附近後,在瘜肉及其依附的黏膜層注射藥水,升起瘜肉,再以特殊手術刀配合內窺鏡,將瘜肉連帶黏膜層徹底削走,整個過程約1至2小時。ESD技術能完整地移除瘜肉,較只移除部分瘜肉或抽取瘜肉組織化驗更為理想,能徹底地化驗瘜肉有否出現癌前病變。

 

傳統手術風險較多

 

  在ESD技術面世前,直徑大於2厘米的瘜肉只能以全身麻醉的剖腹切腸手術或微創手術處理。吳醫生解釋:「切腸手術即與大腸癌手術一樣,將瘜肉連帶部分大腸切除。由於切腸後需要將切口接駁,有3%至4%機會出現駁口癒合不良及滲漏等後遺症,極小部分患者的大腸甚至因無法接駁,需再接受造口手術。」

 

直徑大於2cm的瘜肉,需使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切除。

(由作者提供)

 

ESD技術復原時間短、保腸道完整

 

  與傳統方法相比,使用ESD技術切除瘜肉只需監測麻醉,亦不會有接駁問題等手術風險,加上使用自然孔道,並無傷口,患者術後只需留院1至2日便可出院,比傳統方法需留院5至7日為短,復原時間更快。吳醫生說:「最重要是ESD技術能保留器官的完整性,只針對有瘜肉的部位,範圍細小,毋須切腸,對腸道功能沒有任何影響。」雖然ESD技術有較多優勢,但亦有一定限制及風險。如大型球狀型瘜肉較難以ESD方法切除。風險包括有1%至3%機會導致穿腸,以及腸道傷口有極小機會出血等。

 

瘜肉帶癌細胞或仍需切腸

 

  吳醫生強調,ESD技術是針對大型橫向增生及有機會演變成癌症的瘜肉,並非針對大腸癌,若患者以ESD技術切除瘜肉並發現當中有癌細胞,或需以手術切除受影響部位。吳醫生說:「大部分情況下,若化驗結果顯示有癌細胞,醫生會評估其發展情況及擴散至淋巴的風險,約有8成以上患者最終仍需要進行切腸手術以徹底清除癌症。」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外科專科吳國宇醫生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讀者專享獨家優惠】火速訂購etnet 28周年呈獻《線條下的香港.沈平鋼筆畫作》! ► 立即行動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放大顯示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