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特別公佈

醫策縱橫:改革

076月 2022

醫策縱橫:改革

馮康醫生信報

第五波淪陷後的公營醫療服務慢慢恢復過來,各大醫院急症求診人數大減,給醫管局足夠的時間空間去清理累積輪候服務的長龍。市民可暫時忘記我們醫療體制長久以來存在的短板及缺失了。

端午節我重讀1999年哈佛大學蕭慶倫教授和他的團隊給香港醫療體制改革撰寫的建議報告。不能不佩服當年團隊做的數據分析,透徹準確,鞭辟入裏!只是,其建議卻不為當時的政府及市民接受。重讀報告,是為了反思:「為什麼?」

關注醫療改革超過30年,只有一個結論:雙軌制度這個殖民地留下的制度,不能繼續走下去了,也不能只是修修補補,必須進行根本的改革。改革必須從融資制度着手,把分割的公私營體系、基層醫療及醫院服務體系整合起來。哈佛團隊當年提出的「醫療保障計劃」(Health Security Plan, HSP),本意如此,卻敗走麥城,必須反思其中的原因,重新尋找方向。

蕭教授當年告訴我:「必須透過單一支付(single payer)系統,才能夠把公私營服務提供者,即醫生及醫院,都擺在一個公平的平台上。」HSP透過強制供款,全民分攤風險,為指定的高危及慢性疾病,統一支付給市民診治的公私營服務提供者。政府的撥款,則集中為低收入、失業、老齡人士支付醫療供款及費用。

需要反思

哈佛報告建議的保費、免賠額、共保及共付水平,應該是令市民覺得太高了,建議的保障範圍也不清楚,市民未見其利,先見其害。但在雙軌制度下,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公立醫院連為低收入、失業、老齡人士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也有困難,一切彷彿都應驗了蕭教授的預測。

現在政府推行的自願醫保,以私營醫療保險主導,支付及收費水平由市場自由決定,能夠達到促使市民購買、轉移到私家醫生及醫院、減少公營醫療服務壓力的政策目標,恐怕很難達至。中大醫院推動定價收費,在市場上不能產生決定性的作用。

個人的反思,過了端午,讓龍舟水沖走好了!我們的醫療體制走到這個境地,希望新政府也能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