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成就
帶着獎學金追夢 ‧ 何博菁
何博菁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的畢業生,她對教育的熱誠推動她完成一個又一個的學位,清晰的目標讓她發奮學習和準備,最終考獲北山堂基金獎學金,於二零一九至二零二零學年到美國著名學府史丹福大學留學,攻讀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Program (國際教育政策分析課程)。
視頻:
現已回港投身於與教育相關研究的博菁,是什麼驅使她全力投身教育?北山堂基金獎學金專為中大畢業生而設,得獎學生可獲全額獎學金,於史丹福大學修讀與教育相關的碩士課程,能考取這巨額獎學金前往令人夢寐以求的學府求學,她是如何規劃準備的?當中又有何心得呢?
知識改變命運 教育是我一生的事業
「雖然知識改變命運這種說法很老套,但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例子,」博菁說。博菁家境不富裕,令她體會到要努力上進,善用僅有的資源,以知識豐富自己。
在中學時遇到了一位對她的人生有重要意義的老師——藍秋蘭老師。她說:「藍老師教我英文,教書非常用心,她在批改學生的文章的時候會寫很多修改建議,你能感覺到她批改一篇文章起碼花半小時。她又會介紹學生閱讀英文書籍和收看英語電視劇。在她的啟發下,我發現了自己對英文的興趣。」
在選擇大學本科專業的時候,她將自己喜歡的英文和教育結合起來,選擇了英國語文教育課程(BA (English Studies) and BEd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博菁說:「這個課程給了我很多的發展空間和機會,讓我既可以做一個英文文學及語言的研究者,也可以做一名英文教育者。」
博菁的留學夢
博菁在讀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去英國交換了一個學年,「等回到香港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真的很喜歡外國的校園環境,很國際化,學術研究的氛圍也很濃厚,當時已經希望將來有機會到外國修讀碩士。」她說。
另一方面博菁希望能有一個機會把與研究相關的理論系統地學一遍,並運用到實際的研究中去。博菁說:「其實在本科的時候我就學到了一些與做研究相關的知識,但是我沒有機會從頭到尾完整地、徹底地做一次自己感興趣的研究,完成一篇可發表的期刊文章。 」
申請北山堂基金獎學金是一個非常緊張的過程
博菁畢業後擔任了四年英語教師,在職期間亦兼修了一個教育碩士課程,而她的留學夢,一直沒有放棄,直至成功申請到北山堂基金獎學金,夢想終於實現了。
北山堂基金獎學金是全額獎學金,它覆蓋了獲獎者在史丹福大學就讀期間的學費,也會按需要給予生活費作額外的支援。博菁進一步介紹道:「這個獎學金包攬了我絕大部分的花銷。史丹福大學是私立大學,我讀的那個課程,一年的學費以數十萬港幣計,若不是有北山堂基金獎學金,我根本不可能到史丹福大學留學。」
申請北山堂基金獎學金是一個非常緊張的過程,她說「因為要做的事情實在是很多。」
二零一八年七月博菁在中大的入學及學生資助處(OAFA)的官網看到了北山堂基金獎學金,然後她就立刻開始準備申請所需的相關資料。八月的時候她開始準備托福和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找老師幫助她寫推薦信,同時也在瀏覽史丹福大學教授的研究領域、所發表的論文及著作等。十月份時就需要把所有準備好的資料提交給學校,等學校收集好各位申請人的資料後,就會舉辦面試。 「北山堂基金獎學金和史丹福大學的申請是獨立進行的。十一月下旬我先收到了北山堂基金獎學金的初步申請結果,等了三個多月才收到史丹福大學的錄取通知。大學不錄取的話,獎學金就沒了。」博菁笑說:「我想,學習耐性等待也是一門學問。」
博菁是如何拿到北山堂基金獎學金的?
回顧自己的申請過程,博菁認為主要有三個因素促成了自己的成功。
首先,要善於利用學校的資源。從本科開始,博菁就經常參加學校舉辦的獎學金申請分享會。這些會議邀請了許多前輩來分享申請相關獎學金的相關經驗和心得,比如需要準備一些什麼文件、怎麼寫個人陳述等。 「這些分享會都很有用,這是中大給我們的一種很好的資源。」博菁說。
其次,要認真寫個人陳述。博菁說:「這部分一定要多花一些心思來做。」她在申請史丹福大學的時候,瀏覽了準備申請的課程的網站,研讀了各位教授的研究方向,在個人陳述中將這些與未來自身發展的想法結合起來,「我對測考(educational measurement)感興趣,當時在史丹福大學網站找到了三至四位做相關研究的教授,閱讀了他們近兩年發表的學術著作,讓學校看到我申請這個課程想要學到什麼,」博菁解釋道。
博菁的教學經驗亦有助她在眾多申請者中突圍而出。博菁建議:「有做研究的背景固然有優勢,但教書的經歷也有幫助,因為教育者應該要知道教與學過程中會出現什麼問題。」博菁在準備面試前,通常會將自己代入面試官的身份去設想一些可能會被問到的問題,她說:「雖然會有一些比較難回答的問題,但我之前有設想過,所以回答起來就有底氣了。」
同時,博菁建議大家有時間、有機會就要努力豐富自己的個人經歷。比如,博菁在大四的暑假去了歐洲修讀成人英語教育的相關課程,並順利考得CELTA的證書,這個證書是國際英語教師資格證書的組成部分。博菁說:「拿到這個證書就可以去其他的國家教英文,這是被歐盟認證的一種資歷。」大五畢業後,博菁在歐洲一個研究所做了三個月的研究助理,雖然該機構主要研究國際關係,領域跟她的所學有很多的不同,但她仍然在這次經歷中學到了很多東西。最後她發表了一篇關於中非教育關係的論文,這為她的履歷又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博菁說:「有時候不可能針對一個獎學金來計劃自己的工作生活,因為機會實在是太小了,所以要盡量抓住每一個機會。」
感謝中大教授的啟發
對於自己能實現夢想到外國讀碩士,博菁很感激中大教授一直以來的鼓勵和幫助。 「教育學院的教授除了為我申請獎學金時寫推薦信之外,他們一直以來在各方面都給予我很大的鼓勵。」博菁分享道,她畢業後由擔任老師直到去史丹福大學留學,都一直與中大的教授保持聯絡,「他們經常在我氣餒時為我打氣,得悉有學術研討會的機會也會告訴我。」
博菁特別提到鄧麗瑤教授對她的影響。 「在我本科的時候,鄧教授就鼓勵我出國讀一個非英文教育的研究生課程,自己出去闖一闖,擴闊眼界。」博菁畢業後擔任四年英文教師,「鄧教授會定期舉辦聚會,聯繫舊生,關心畢業生近況,讓不同時期畢業的學生交流分享,互相支持,亦找來不同嘉賓演講,讓畢業生時刻增值自己。」
在史丹福大學突破自我
博菁笑言:「在史丹福大學的學習非常辛苦。」因為史丹福大學使用的是季度學期,一年四個學期,每個季度差不多十個禮拜左右。而同學們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修讀五至六門課程,「時間過得很快的,」博菁告訴我們。
雖然讀書很辛苦,但是博菁認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 「我最好的朋友有來自秘魯的、巴基斯坦的、巴西的。雖然我們幾個的膚色完全不同,但是我們互相扶持,就算是疫情期間相聚少了,還要完成畢業論文、找工作,也彼此鼓勵要維持正向思考。」博菁回憶道。
在進入史丹福大學前,數學和經濟是博菁最大的短板,她很擔心這會阻礙她對於未來的研究進行定量分析。但是她的學術導師鼓勵她突破自己的舒適圈、培養數字感,博菁因此在史丹福大學修讀了與統計和經濟學有關的課程。靠著自己的努力、教授的指導、以及同學之間的互相幫助,最後她也拿到了不錯的成績。在史丹福大學學到了很多數理、數據分析等方面的知識,博菁說:「這段經歷讓我體會到,不要覺得自己的能力有限,要學會發掘自己更多的潛力。」
學成歸來 繼續投身教育
博菁已於去年七月學成歸來,現在跟隨大學教授做英語教育方面的研究,她計劃再工作一年後,報考博士,鑽研測考方面的理論,「我擔任教師期間,看見學生很辛苦地準備公開考試,但怎樣的測考才真正對學生有益呢?這是我想探討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