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歴史系 歴史系
聯絡我們

英國殖民主義與沿岸社會的塑造:1841-1898年香港殖民檔案中的華人水上人口與船隻

計劃主任

陸志鴻

項目金額

HK$399,000

經費來源

傑出青年學者計劃
(2022/2023)

項目簡介

殖民時代香港的歷史研究,視角大多以陸地為中心。本研究以水陸之間的沿岸地區為切入點,重新審視十九世紀英國殖民統治者與香港華人社會的關係以及英國殖民統治的特色。透過考察人口調查的資料、人口與船隻的註冊記錄、其他官方報告,以及殖民官員的不同著作,本研究將闡釋港英當局如何識別、劃分和描述居於水上的華人及其各式各樣的船隻。本研究的年期以1841年為始、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前夕為迄,探討十九世紀殖民檔案中被簡化但劃分日益精細的華人沿岸社會如何得以形成。在殖民檔案中,港、九一帶的「艇家」或「船民」一方面被描繪成難以同化的「種族」、賤民群體或「部落」,與華南一帶浮家泛宅的蛋民同種同源;另一方面,他們被看成正「等待」融入於本地華人主流社會的水上聚落。這些水上人及船隻的形象乃至於相關的殖民政策,往往受一系列的因素所影響。這些因素包括殖民官員的背景;其有關中國及華人的認識;其對於香港發展的遠見與顧慮,以及早期殖民時代香港主要的歷史發展與事件。當代對於香港水上群體的理解,英國殖民當局的角色實在不容忽視。香港華人社會的結構並非單單是中國內地社會的複製品;它是一個不斷演化的過程,而在這過程當中,港英官員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從比較的角度來看,本研究以香港作為例子,剖析英國殖民主義如何構想並徹底地改變亞洲跨地域的沿岸社會。透過考察殖民者如何以人口調查與註冊等統治手段去建構與征服「本土」社會,本研究將會把殖民時代香港的經驗與南亞、東南亞英國殖民地的歷史連繫起來。最後,本研究倡導探討港英殖民政權於塑造中國族群中的角色,分析港英當局與滿清政府於各自的轄境內塑造沿岸華人族群的相似與不同之處。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