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歴史系 歴史系
聯絡我們

HIST1000A 通古今之變

2022-2023年度 第一學期

時間星期四, 08:30 - 10:15

地點康本國際學術園4號演講廳 (YIA LT4)

語言廣東話

課程講師 卜永堅 (39437062 / wkpuk@cuhk.edu.hk)

助教 鄭安琪 (1155125052@link.cuhk.edu.hk)
陳浩賢 (1155110921@link.cuhk.edu.hk)

課程簡介

目標:

為何說歷史學既是科學,也是藝術,也是技藝?如何研究歷史?如何寫歷史學論文?本課程解答這些問題,並根據具體史料,寫作學術論文,讓同學們掌握歷史研究的技藝。

 

成果:

*     加強對於政治史、經濟史、社會文化史、法制史、歷史人類學、全球史等各種歷史學流派及研究方法的知識。

*     對於史料之建構產生批判意識及解構能力。

*     強化中國古文能力,了解中國歷史,思考中國。

*     強化表達能力。

*     學習充權(empowering learning),增强自信。

*     改善學術論文寫作能力。

*     增加自己對於人文學術的認識與認同。

本課程兩個重要網站

*   CUHK Blackboard  https://blackboard.cuhk.edu.hk 所有課程資料上載於此

*  歷史系網站上的本課程資料: https://www.history.cuhk.edu.hk/course/2022231_hist1000a/

課程大綱

(有可能隨時修改更新)

 

第一課(2022.09.08)課程簡介、方法論、三調、四鑰匙、兩隻腳

(1)   Paul A Cohen, 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參考:柯文著,杜繼東譯,《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2)   劉浦江,〈鄧廣銘與二十世紀的宋代史學〉,《歷史研究》,1999年05期,頁114-129。

(3)   嚴耕望,〈錢賓四先生與我,下篇:從師問學六十年〉,載氏著,《治史三書》(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239-284。

 

第二課(2022.09.15)家庭·性別·社

(1)   Natalie Zemon Davis, The Return of Martin Guerr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參考娜塔莉·澤蒙·戴维斯著,劉永華譯,《馬丁·蓋爾歸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參考:導演鍾·艾米爾(Jon Amiel)根據此書拍成的電影Sommersby (香港譯名《似是故人來》),1993年。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24Ovx4P2NI;法國導演雅克·奧迪亞(Jacques Audiard)根據尚-方斯瓦·德尼奧(Jean-François Deniau)小說拍成的電影Un héros très discret (中譯《自制英雄》),1996年。

(2)   卜永堅,〈18世紀湖北麻城案之研究〉,《田野與文獻: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95期(2019年7月15日),頁1-12。https://schina-publication.hkust.edu.hk/en/node/2846    

 

第三課(2022.09.22)地主·佃農·租穀

(1)   乾隆42年(1777)〈奉督撫藩列憲定案以倉斗加叁准作租斗飭令各佃戶挑運田主家交收租穀永遠遵行碑〉,載科大衛、陸鴻基、吳倫霓霞等編,《香港碑銘彙編》(香港:市政局,1986),頁40-42。

(2)   乾隆51年(1786)〈奉列憲定行章程以倉斗交租給示勒石永遠遵守碑〉。載《香港碑銘彙編》,頁47-50。

(3)   卜永堅,〈清代法律中的「不應為」律與雍正五年「奸頑佃戶」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01年新第十期(總第41期),頁111-150。 https://www.cuhk.edu.hk/ics/journal/articles/v41p111.pdf

 

第四課(2022.09.29)水上人的世界

(1)  James Watson,  “Standardizing the gods: the promotion of T’ien Hou (‘Empress of Heaven’) along the South China Coast”, in David Johnson, Andrew Nathan and Evelyn Rawski eds.,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292-324.

(2)   He Xi and David Faure ed., The Fisher Folk of Late Imperial China: An His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of Boat-and-Shed Living (Abingdon, Oxon ; New York, NY : Routledge 2016).參考賀喜、科大衛主編,《水上人的歷史人類學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21)。

(3)   卜永堅,〈史料介紹:1835年英船於廣東遇劫事件〉,《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26期(2002年1月),頁7-13 。https://schina-publication.hkust.edu.hk/en/node/952

 

第五課(2022.10.06)國家·市場·社會

(1)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明崇禎5年(1632)尚友堂刻本,卷1〈進香客莽看金剛經  出獄僧巧完法會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集部第1787册。

(2)   王汝潤(1793-1868),《馥芬居日記》,道光7年(1827)序,載上海人民出版社編,《清代日記匯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   故宫博物院明淸檔案部編,《李煦奏折》(北京:中華書局,1976)。

(4)   卜永堅,〈1708年江南饑荒的政治經濟學〉,《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2期(2010年4月),頁19-27。

 

第六課(2022.10.13)理性·迷信·文本

(1)   徐忠明、杜金,《傳播與閱讀:明清法律知識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   卜永堅,〈十九世紀李毓昌案的「理性」與「迷信」〉,《明清史評論》,第3輯(2020年6月),頁104-140。

 

第七課(2022.10.20)中央·地方·文本

(1)   吳煥良,〈嘉慶朝山東泰安徐文誥宅劫案檔案〉,《歷史檔案》2017年第2期,頁26-45。

(2)   包世臣,〈書三案始末〉,載氏著,《安吳四種》(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30輯9》,臺北:文海,1969),第294冊,總頁2202-2215。

(3)   方濬師著,盛冬玲點校,《蕉軒隨錄、續錄》(北京:中華書局,1995),頁125-131。

 

第八課(2022.10.27)革命·紀念

(1)   鄒魯,《廣州三月二十九革命史》(上海:民智書局,1926)。

(2)   廣東省政協文史委員會、廣東美術館編,《魂繫黃花:紀念潘達微誕辰一百二十周年》(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

 

第九課(2022.11.03) 城市·社會運動·大眾傳播媒介

(1)   羅家倫口述,馬偉(星野)筆記,〈蔡元培時代的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原刊於《傳記文學》第54卷第5期(1989年5月), 收入李瑞騰、莊宜文主編,《羅家倫與五四運動-史料篇》(桃園:中央大學,2019),頁167-191。

(2)   〈為國犧牲者郭欽光之事略〉,《益世報》,1919年5月13日,第3頁。

(3)   〈追悼郭烈士大會紀〉,《申報》,1919年6月1日,第11頁。

(4)   Bryna Goodman, “Semi-Colonialism, Transnational Networks and News Flows in Early Republican Shanghai,” China Review 4, no. 1 (Spring 2004): 55-88.

(5)   熊玉文,《在華英美報刊與五四運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

(6)   Puk Wing Kin, “North China Herald’s View of the May Fourth Incident,” Journalism History, Vol. 47, No. 3 (August 2021), pp. 251-262. https://doi.org/10.1080/00947679.2021.1947646

 

第十課(2022.11.10)

(1)   Anthony Grafton, The Footnote: a Curious Histor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第十一課(2022.11.17)十八世紀的雙村記

(1)   詹元相著,劉和惠節選標點,《畏齋日記》,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資料(4)》(北京:中華書局,1983),頁184-274。

(2)   Thomas Turner, selected by R.W. Blencowe and M.A. Lower, The Diary of a Georgian Shopkeepe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第十二課(2022.11.24):學期論文工作坊I

第十三課(2022.12.01):學期論文工作坊II、總結

課程評核及作業

導修(出席率及口頭報告表現):10分

 

學期論文:90分

*     題目:費德保〈庚子北京避難記〉之研究

*     字數要求:不得少於五千字,注釋計算在內,參考書目不計算在內,須符合學術論文之基本格式。字數不達標,必然扣分,但不意味著字數越多分數必然越高。

*     遞交方式:不必遞交列印本,將word檔上載維誠系統,將維誠證書電郵予助教。

*     遞交日期:2022年12月3日23時59分59秒前(即最後一課後兩天),每逾期一天,論文成績減20分,如是類推。

*     本課程嚴格執行學術誠信制度,一經查出論文剽竊,除本課程成績零分之外,還將交由文學院展開紀律聆訊,並有可能在成績表內留下紀錄。

導修

*     本課程導修組分為ABC三組,每組以30人為限。

*     每位同學須加入其中一組,出席六次導修課,根據費德保〈庚子北京避難記〉指定史料之指定頁數,進行一次15分鐘口頭報告。

*     每次導修課,安排大約4-6名同學報告。

*     導修所指定的史料,也就是學期論文題目之關鍵史料,這樣,導修與學期論文之寫作就能互相配合。

 

*     導修A組上課時間:(地點待定)

       A1:2022.09.22星期四10:30-12:15

       A2:2022.09.29星期四10:30-12:15

       A3:2022.10.06星期四10:30-12:15

       A4:2022.10.13星期四10:30-12:15

       A5:2022.10.20星期四10:30-12:15

       A6:2022.10.27星期四10:30-12:15

 

*     導修B組上課時間:(地點待定)

       B1:2022.09.22星期四12:30-14:15

       B2:2022.09.29星期四12:30-14:15

       B3:2022.10.06星期四12:30-14:15

       B4:2022.10.13星期四12:30-14:15

       B5:2022.10.20星期四12:30-14:15

       B6:2022.10.27星期四12:30-14:15

 

*     導修C組上課時間:(地點待定)

       C1:2022.09.22星期四14:30-16:15

       C2:2022.09.29星期四14:30-16:15

       C3:2022.10.06星期四14:30-16:15

       C4:2022.10.13星期四14:30-16:15

       C5:2022.10.20星期四14:30-16:15

       C6:2022.10.27星期四14:30-16:15

學術著作誠信

請注意大學有關學術著作誠信的政策和規則,及適用於犯規事例的紀律指引和程序。詳情可瀏覽網址: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學生遞交作業時,必須連同已簽署的聲明一併提交,表示他們知道有關政策、規則、指引及程序。

  • 如屬小組習作,則所有組員均須簽署聲明;所有組員(不論有否簽署聲明及不論有否直接或間接撰寫有問題的內容)均須負上集體責任及受到懲處。
  • 如作業以電腦製作、內容以文字為主,並經由大學「維誠」系統 (VeriGuide) 提交者,學生將作業的電子檔案上載到系統後,便會獲得收據,收據上已列明有關聲明。

未有夾附簽署妥當的聲明的作業,老師將不予批閱。

學生只須提交作業的最終版本。

學生將作業或作業的一部份用於超過一個用途(例如:同時符合兩科的要求)而沒有作出聲明會被視為未有聲明重覆使用作業。學生重覆使用其著作的措辭或某一、二句句子很常見,並可以接受,惟重覆使用全部內容則構成問題。在任何情況下,須先獲得相關老師同意方可提交作業。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