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星期五 18:30 - 20:15
地點信和樓李冠春堂 (LKC LT1)
語言普通話
課程講師 陳文妍 (39437120 / emilychen@cuhk.edu.hk)
助教 張靜雯 (emilycheung@cuhk.edu.hk)
本課程講述公眾史學的興起和發展,並闡述公眾史學所涵蓋的主題和方法。公眾史學有別於學院式的精英歷史,側重於將歷史與現實結合,並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本課程將介紹公眾史學以不同形式參與不同地域和社區的歷史,著重田野調查、歷史檔案、博物館、文化遺產保護、口述歷史和數位人文等方面的課題,建構不同群體的共同記憶。公眾史學在數位人文和新媒體的影響下,建立更多的平台。
第一節 何為公眾史學?
第二節 公眾史學的興起:應用的歷史學
第三節 從應用到大眾的公眾史學:方法論的轉變
第四節 發現身邊的故事:個人與家庭
第五節 發現所在區域的歷史:城市和建築
第六節 公眾史學與公眾記憶
第七節 資料搜集和田野調查
第八節 口述史和公眾史學
第九節 公眾史學的實踐
第十節 公眾史學的表現方式
第十一節 數位人文和公眾史學的新趨勢
第十二節 解讀案例:Layers of London
第十三節 總結:公眾史學的未來和方向
課程參與及討論 10%
期末報告 90%
Books and Articles:
Ashton Paul and Alex Trpeznik edited, What Is Public History Globally? Working with the Past in the Present,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2019.
Hilda Kean and Paul Martin edited, The public history reader,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3.
Jennifer Lisa Koslow, Public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from theory to application,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Inc.,2021.
Paula Hamilton and James B. Gardner edit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ublic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Robert Kelley, Public History: Its Origins, Nature, and Prospects, The Public Historian, Vol. 1, No. 1 (Autumn, 1978), pp. 16-28.
Rosenzweig Roy and David Thelen, The Presence of the Pas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0.
李娜,《公眾史學研究入門》,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張隆志主編,《歷史臺灣第8期:大眾史學專題》,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4年11月。
Journals:
The Public histori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ublic History Review, UTS ePRESS.
Public History Weekly, the international BlogJournal, De Gruyter Oldenbourg.
Website:
https://www.uts.edu.au/research/australian-centre-public-history
https://www.history.ac.uk
請注意大學有關學術著作誠信的政策和規則,及適用於犯規事例的紀律指引和程序。詳情可瀏覽網址: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學生遞交作業時,必須連同已簽署的聲明一併提交,表示他們知道有關政策、規則、指引及程序。
未有夾附簽署妥當的聲明的作業,老師將不予批閱。
學生只須提交作業的最終版本。
學生將作業或作業的一部份用於超過一個用途(例如:同時符合兩科的要求)而沒有作出聲明會被視為未有聲明重覆使用作業。學生重覆使用其著作的措辭或某一、二句句子很常見,並可以接受,惟重覆使用全部內容則構成問題。在任何情況下,須先獲得相關老師同意方可提交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