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1/06/2018
張保亭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院長及副教授、註冊中醫師
夏日警惕「寒包火」
21/06/2018
夏日炎炎,暑熱蒸騰,濕氣氤氳,不少感冒患者病初自行服用桑菊、銀翹、夏枯草等涼茶或生薑麻桂等溫散發汗之品,均不能使感冒徹底痊癒,反而病情纏綿,變證百出。
究其原因,在於夏日感冒並非單純寒證或熱證可見,而是多為寒熱錯雜之證。
暑熱當令,或冒暑勞作,暑熱直中,致高熱,面赤,汗出,口渴多飲,甚至溺黃便乾,此時最易貪涼飲冷,驟遇空調,狂飲凍品,沐浴冷水,使得寒涼外束肌表,暑熱內鬱其中,形成中醫所謂之「表寒裏熱」證,又稱「寒包火」和「空調病」。
其臨床表現為惡寒,發熱,頭身疼痛,肢體痠楚,口乾咽痛,口渴多飲,心中煩悶,溺黃便乾,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緊或滑數。
須細審其證 解表清裏
此時若不細審其證,單純服用麻桂生薑辛溫發汗,患者惡寒頭痛,身體痠楚雖然暫緩,但口渴咽痛,煩悶不安愈加顯著,甚至咳嗽黃痰,遷延不癒。此因辛溫助汗雖解表寒,但對裏熱之證卻如「火上澆油」,使得內熱熾張,變證百出。
反之,若單純服用銀翹、夏枯等辛涼苦寒清熱,口乾咽痛,溺黃便乾等症雖得暫緩,但惡寒頭痛,肢體痠痛不減,甚至出現喉癢咳嗽咯痰,反覆不癒。此因寒涼雖助清解裏熱,但對表寒之證猶如「雪上加霜」,使得寒氣流連,伏鬱不去。
中醫認為,對於表寒裏熱之「寒包火」證,在治療上,應該兼顧其寒熱錯雜之病機,同時應用解表寒,清裏熱之方藥,使得寒熱邪氣無所遁形。
中醫自古以來不乏解表清裏之方藥,如麻杏石甘湯,大青龍湯,防風通聖散等等,均具解表寒,清裏熱之功效,唯其應用指徵,需徵詢中醫師建議。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