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痛神器俯拾皆是 為何痛症仍治不好 - 畢龍騰博士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30/10/2020

畢龍騰博士

中大中醫學院助理講師及註冊中醫師

治痛神器俯拾皆是 為何痛症仍治不好

隨着各種專業的治痛工具商品化,「治痛神器」可謂伸手可及、隨處可見。於商場走一圈,治療痛症的商品之多可
比天上繁星,如物理治療的紅外線治療儀、按摩槍、脈衝電療貼、頸椎牽引器;中醫的真空拔罐;各種源自中醫、
西醫及民間經驗的止痛內、外用藥;模仿人類手法的機器如按摩椅及各身體部位的按摩器。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何
已手握各種「神器」的你,痛症還是纏綿不癒?
亂用加重症狀
不清楚致痛根源所在:「治痛神器」不懂問診、觸診及各種專業檢查,沒有查找致痛根源的功能,不能指導患者作
出針對性處理,患者只能根據主觀感受、自身經驗作出地圖炮式大範圍處理,而慶幸的是,即使藥石亂投,患者偶
爾還是能夠投中致痛根源,使症狀緩解。但必須留意,有部分因骨病、外傷等原因引起的痛症,亂用「神器」反使
症狀加重、延誤治療、得不償失。
不知致痛根源的產生原因:最令患者抓狂、沮喪的是,為什麼疼痛緩解後,相隔數分鐘至數天,症狀還是會再回來
?可能性有二,一是致痛根源還未徹底消除;二是因為大家忽略了最初致痛根源的產生原因,若致痛根源是因生活
作息不恰當、工作姿勢錯誤等原因而產生,沒對準病因作出針對性改善,疼痛消除後,還是會一直回來。「治本」
的難度與所需付出的努力,遠比大家想像中多。
未能有針對性地調整解剖結構:有些痛症是由解剖結構異常、壓迫神經引起,而坊間的治痛商品大多都沒有活動關
節的功能,餘下的亦只能小幅度活動關節,未能作出仔細及有針對性的解剖結構調整,故此「神器」對此類痛症收
效甚微。
手法難以模仿
「神器」的升級空間還有多少?
隨着醫學人工智能飛速成長,機器不斷革新,未來的新型「治痛神器」能否幫患者自助治痛、擺脫醫生?筆者認為
醫生問診、觸診及各項專業檢查等查找致痛根源、病因分析功能均有望可被人工智能及機器取代,而能調整解剖結
構、解除神經壓迫的人工智能及機器,則恐怕不能於短期內面世,因人類結構複雜、個體差異性大,手法、手術等
方法的技術變化多樣而複雜。
要模仿人類手法尤其困難,中醫、物理治療及脊醫等專業,經過數十年研究,均未能將手法參數量化、標準化,而
沒數據、沒溝通語言,人工智能及機器又能從何入手學習?要人工智能及機器學習模仿人類手法以調整人類解剖結
構,難度恐怕比研發無人駕駛還要高。
科技日新月異,說不定升級版「治痛神器」還未面世,科學家已將人類升級至機械軀體,不必再受疼痛與其他疾病
折磨!

Copyright © 2018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