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對中醫的貢獻 - 姜元安教授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09/01/2019

姜元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中醫專業應用教授

張仲景對中醫的貢獻

張仲景,名機,東漢末年(公元150至219年)南陽郡(今河南省南陽鄧縣)人。在東漢時期,作為一個與華佗齊名的歷史人物,未被史書所記載,確實令人遺憾。但其所著《傷寒雜病論》(後被分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二書)則為其在中國醫學史上確立了「醫聖」的地位。

必修兩大著作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屬於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二種,尤其是《傷寒論》,在中醫浩如煙海之典籍中,是歷代醫家對其進行註釋最多的一本醫著。早在1400多年前,唐朝政府已經規定「為醫者皆習張仲景《傷寒》」。由於其書在流傳過程中甚難求得,以致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曾感嘆「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直至宋朝政府將其著作校訂而正式頒行於世,《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才得以廣泛流傳。直至今日,此二書已經成了修讀中醫學位課程之必修科目。

《傷寒論》載方113首,《金匱要略》載方262首。張仲景之方被後世醫家稱為「經方」,而且有「經方治病,效如桴鼓」之美譽。目前中醫師所處之方一般用藥都在十幾味以上,甚至有多達數十味者,但經方用藥平均在5至7味。用藥少而精,同時又能起到良好療效,成了經方的一大特點。但是,若不明運用經方之理而妄用經方,則可能適得其反。不但不能「效如桴鼓」,反而給病人添加痛苦。這就是為何經方治病最好,而善用經方者卻為數不多。

雖然《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二書是中醫學位課程之必修科目,但臨床上想要做到「善用經方」,則必須明白經方治病之理。張仲景被醫界奉為「醫聖」,「其書為諸方之祖」,深究其因,在於其對於中醫臨床診病、治病認識之特殊貢獻,尤其是對於外感風寒邪氣所致傷寒熱病診療體系的貢獻。在中醫臨床治病過程中,從《傷寒雜病論》中總結出來的「辨證論治」被認為是最具中醫特色的臨床優勢。「辨證論治」所重視的是從整個疾病過程,甚至是龐大的疾病體系中來認識每個個體病人的疾病狀態,中醫稱之為「病機」。能夠針對病機確立相應的治法,然後施之以具有明確治法的不同方藥,而不是簡單的對「證」用藥,才能使看似用藥不多的經方發揮其明顯的治療效果。

領悟「辨證論治」

幾千年來,歷代醫家從張仲景書中領悟「辨證論治」之法,並以此為中醫臨床診病、治病之堅實基礎,不斷發展、弘揚中醫,使之能有效地應對眾多不同的疾病,這應該是張仲景對中醫千百年來不斷發展的最偉大的貢獻。所以,對於一個中醫而言,能否善用經方的關鍵不在於知道有多少經方,而在於能否明瞭「辨證論治」之理。

Copyright © 2018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