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新西蘭度假回來,整個上午都在跟朋友們打電話報平安,同時跟他們分享旅遊中的種種趣事。在交談中,有些朋友問我:「你去了新西蘭甚麼地方?」也有些朋友問我:「紐西蘭的風景是不是特別漂亮?」我明明只去了一個國家,卻出現了兩個不同的名稱。好在我同時通曉普通話和粵語,要不然還真有點糊塗。
官方譯名是指對某個地區的譯名,也就是把人名、地名翻譯成官方語言制定統一的標準。
就中文而言,一些地區如中國大陸、馬來西亞等有專門的官方機構和官方標準,而另一些地區如台灣、香港則主要靠約定俗成。
普、粵譯名差異
中國大陸對於外國地名,可以參考中國地名委員會編著的《外國地名譯名手冊》,還可參照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年編輯出版的《世界地名錄》和知識出版社1988年編輯出版的《世界地名譯名手冊》。對於外國人名,可參照新華通訊社譯名室編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3年出版的《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
而香港則不同,香港的中文譯名一般採用粵語(以廣州音為標準)的語音系統來進行譯音。下面是幾個簡單的例子:
英語 |
普通話譯名 |
粵語譯名 |
備註 |
---|---|---|---|
New Zealand |
新西蘭 |
紐西蘭 |
國家名稱 |
Sydney |
悉尼 |
雪梨 |
城市名稱 |
Los Angeles |
洛杉磯 |
羅省 |
城市名稱 |
Hollywood |
好萊塢 |
荷里活 |
城市名稱 |
Thatcher |
撒切爾 |
戴卓爾 |
英國前首相 |
Beckham |
貝克漢姆 |
碧咸 |
足球明星 |
Waldner |
瓦爾德內爾 |
華拿 |
乒乓球明星 |
Ronaldo |
羅納爾多 |
朗拿度 |
足球明星 |
從以上簡單幾個例子裡,我們已經可以看出人名地名的中文譯名(普通話和粵語)的混亂。這種混亂帶給兩地人民溝通上的不便。譯名的統一,是知識溝通的前提。不然的話,本是同一個眾所周知的人物(甚至是名人),卻因為中文的譯名不同,就完全讓讀者產生陌生甚至是誤會等錯覺。
其實,這不僅是語言現象,而且也是文化現象。比如,與中國幾代乒乓球選手抗衡了二十多年的瑞典乒乓壇明星瓦爾德內爾被譽為乒乓壇常青樹,是世界乒乓壇的一位標誌性人物,他是過去十年中亞洲之外最好的乒乓選手。瓦爾德內爾贏得無數中國球迷的青睞,並因此得到一個親切的稱呼——「老瓦」。在一次國際賽事,中國隊與「老瓦」比賽前,內地報刊用了「揭瓦之戰」來形容與這位乒乓大腕兒比賽的艱難程度。又比如,內地報刊把巴西足球隊中的3R寫成「足球場上巴西的三個耳朵(爾多)」,對此香港人是無法明白的,這也是文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