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葉菁華教授
為何會有課程重構的想法呢?
葉:神學院的課程多年來也沒有大改變,過了幾十年,香港也好、世界也好,社會、文化,或教會方面也有不少改變;我們的課程是希望為教會和天國栽培人才,也需要因應時代的變遷而作出改變。今次,我們改變的範圍比較廣泛;英文方面,我們以 Curriculum Re-formation來表達;所謂Re-formation就是Re和Formation,就是在表達這是一個很全面的改變,不單止學生在知性上的改變,更是全人的栽培。
課程重構是朝着哪個方向進行改革的呢?
葉: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形式教育(formal Education);另一方面就是非形式教育(non-formal Education)。後者是課堂以外,包括整個神學院的生活,例如:週四晚會、靈命小組和祈禱會等等;這些非形式教育的方式其實也同時在塑造同學,故此,也是神學教育的一部分,也是課程改革需要考慮的重點。
您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些初步的構思嗎?
葉:我們討論了一段時間,暫有一些初步的想法,希望趁這個機會,和各位分享,也請大家提供意見。
形式教育方面,我們有六方面的重點:
第一方面:加強神學與其他學科的對話:上主使崇基學院神學院座落於香港中文大學中,能使神學和其他學科有更多對話,以致能多角度地回應種種問題。例如:在醫學、生命科技、人工智能等有很多新的發展,這是以往的神學家和教會沒有面對過的。現今基督徒怎麼面對呢?教會怎麼面對呢?本院積極考慮是否可和醫學、人工智能等相關學科對話,不但有益於神學發展,更可使神學與世界連結;亦讓基督教神學可以貢獻予其他大學學科,特別是牽涉到價值觀、倫理的討論。
第二方面:理論和實踐的整合:不只是傳統理解的「學以致用」,而是理論與實踐互相關聯、互為因果。實踐固然受理論啟發,但反過來也可更新理論。
第三方面:加強研究和教學的整合:我們會探討如何把老師的研究與教學更緊密結連(包括讓同學參與),以至老師不僅可同時兼顧教學與研究,而且也可相得益彰。
第四方面:促進學院與教會的聯繫:神學院存在的主要目的是服事教會。本院神道學學士及神道學碩士學生,畢業後都會在教會服事。我們希望透過邀請更多教會的牧者參與教學、督導、靈命塑造等,深化教會與神學院的合作。
第五方面:重視信仰和社會的聯繫:本院師生一向關心社會,惟過去較少著意在課程中特別思考信仰與社會之連結。本院在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課程中增設了一科必修科,就是「神學與香港社會」,希望幫助同學和弟兄姊妹把信仰和社會結合,在一個充滿不同聲音、和變幻莫測的社會中,能更好地從信仰的角度回應。我們的神道學碩士和學士課程,也可考慮開設相關的科目。
第六方面:連結全球和地方:香港是一個國際化的都市,基督宗教信仰基本上也是一個全球的信仰。今天,基督徒人口最多的地方並不是在西方,本院希望讓同學更了解其他地方的基督教會;同樣也致力令其他地方的教會更了解亞洲、中國、香港的基督教會。
在非形式教育方面,我們強調多向度和生生不息的信仰成長;我們期待神學生既謙卑又不失自信;既有同理心,也有思辨力;既能自知,也能自省;具有待人處世的成熟;既重視大公精神,也具備改革熱誠;不同教會傳統的學生能彼此尊重、欣賞差異、彼此切磋;更懂得欣賞基督教的美學傳統(基督教音樂和藝術);除此之外,神學生也應能關懷社會,愛護鄰舍、踐行公義、締造和平和愛護一切受造物。
課程重構現在在哪一個階段?
葉:現時我們有些初步的構思,希望能諮詢各方面的持分者的意見,包括:我們的同學、同事、校友、校董,也包括不同宗派教會人士,中文大學的相關部門,和支持我們、為我們代禱的同行者。
我們正展開諮詢工作,透過各種渠道收集大家對課程重構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