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主頁 相關連結 聯絡我們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
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

中心簡介 健康促進學校 課程及培訓 科研與合作 顧問服務 健康資源 消息及活動花絮
 
 
健康資源
上一單元 滋味營養教室 下一單元
單元四、健康小子不偏食
 
為何要教導學生認識偏食問題呢?

一直以來,兒童偏食問題成為不少父母煩惱的根源,因為當兒童對某些食物有先入為主的概念,建立了獨特的喜好,甚至誤解時,便會導致偏食行為。一般人會同意,偏食是指人只吃某些食物而不喜歡吃其他食物,兒童一旦養成偏食習慣,會造成營養不均衡,影響健康。然而,學術界對「偏食」一詞尚未有一致定義,大部分定義嘗試從照顧者的觀感出發,觀察孩子用膳時拒絕進食的嚴重程度,以及因拒食行為帶來的影響而定。

Dovey(2008)將偏食定義為孩子經常拒絕進食常見(和不常見)的食物,令所攝取的食物種類和分量不足,這情況可能包含一種對新的食物的恐懼心態,也可以擴展至對特定食物質地的拒絕(如滑溜溜的食物)。Mascola、Bryson及Agras(2010)將偏食定義為一種由於孩子的食物攝取有限(尤其是蔬菜)及對某些食物的強烈偏愛,導致家長需要為孩子提供與其他家人不同的膳食的情況。Lumeng(2005)則將偏食定義為孩子出現不願進食常見食物或嘗試新的食物之情況,嚴重到足以妨礙日常作息,對父母、孩子或親子關係產生或多或少的問題。Horst(2012)及Horst等人(2014)將偏食行為的呈現方式分為︰飲食中的食物種類有限、不願嘗試新食物、有限地攝取蔬菜和其他食物、對某些食物強烈的偏愛或厭惡,以及對食物的預備有特殊的要求。在2011至2012年,一項在中國九個城市及鄉村向739名年齡介乎7至12歲的兒童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偏食行為與兒童成長有負向關聯,有偏食情況的兒童所攝取的營養較少,其血液中鎂、鐵和銅的水平均較沒有偏食行為的兒童低(Yong等人,2015)。

一般情況下,偏食行為會隨兒童年齡增長而改善。我們建議教師在初小階段進行有關這方面的教育,協助兒童增進營養知識,鼓勵他們改善可能有的偏食問題。雖然上文引用的偏食定義較適用於幼兒,內容亦較少關於過度攝取某類食物的描述,但筆者認為從小學教育的觀點來說,教師向學生講課時,將以下三種常見情況也稱為「偏食」亦無傷大雅,反而更切合本港的飲食現象。第一,兒童習慣過量進食高脂、高糖和高鹽的零食,例如糖果、汽水、雪糕、炸薯片等。擁有這種偏食模式的兒童從這些零食攝取過多的熱量,影響了進食正餐的胃口而導致整體營養攝取不均衡。假如未能配合正確的潔齒習慣,還會進一步增加蛀牙的風險。第二,兒童偏愛進食某類食物,例如肉類。進食過量肉類容易攝取過量動物性脂肪,短期容易導致肥胖問題,長遠增加患上慢性病的機會(包括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等)。第三,兒童忽略食物多樣化的重要性,只進食某類食物中的數種,例如偏愛進食粟米和胡蘿蔔,卻不願意進食葉菜。久而久之,兒童未能從不同種類的食物中攝取維持身體健康所需的各種營養素,尤其是維生素及礦物質,長遠影響身體的健康和抵抗力。

關注兒童飲食的教師須教導學生有關食物和營養的正確知識,讓學生明白偏食對健康的影響,並在從小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敢於嘗試及接受不同類型的食物,不會只着眼於個人喜好,也重視身體健康。本教材根據常見的兒童偏食模式設計了四個故事及教學簡報,協助教師與學生以有趣和互動的學習形式,一同探討偏食的課題,提供反思的機會,協助學生糾正偏食習慣。

 
預期學習成果︰
1. 學習分析故事主角不同的偏食行為;
2. 學習不同偏食行為對維持均衡飲食和健康的影響;
3. 就故事主角的偏食行為提出建議;及
4. 反思個人的飲食習慣,並立志改善偏食的問題。
 
建議級別︰小一、小二
 
下載:
  • 設計理念及教學活動流程(pdf)
  • 課後評估題目樣本(pdf)
  • 教師意見書(pdf)
  • 簡報(pptx) (pdf)
  • 《滋味營養教室》使用條款(pdf)
    更新日期︰2018年11月9日

     

     
     
    香港中文大學 © 2018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