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Start main content
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 for this page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七十四)癌病的世代

 

「陳教授,我患了乳癌……」

「陳教授,我患了肺癌……」

 

一日之內,兩位同事分別告訴我這些壞消息。他們都比我年輕,生活健康正常,也沒有家族病例。生命,本來就是如此無常。

 

不知不覺,我們都進入了患癌病的高風險期。以往我們認為癌病大多是由於家族遺傳或生活放縱,例如如飲酒抽煙所致。近年一些研究卻發現高達七成的癌病是純屬「不幸」,袛有三成的癌病是由遺傅、環境或人為因素所導致。

 

以肺癌為例,其實肺癌是有不同種類。以前常見的肺癌都是吸煙所導致,現今越來越多人患上另一種類的肺癌,大部份患者卻從不抽煙。當然,有不少理論嘗試解釋這個現象,例如二手煙、污染、輻射等,但這些理論還是欠缺科學數據支持。肺癌的侵襲仍然是無聲無息,明天不知道又有多少不幸者中招。

 

縱使我們知道一些生活習慣可以改變患癌的風險,但成效卻受質疑。例如,多吃高纖維食物真的可以減少患上大腸癌的機會嗎?綜合所有研究數據,祗有從少開始養成健康飲食習慣才可以畧為降低患大腸癌風險。請不要誤會,我並不是鼓勵大家暴飲暴食,但以為單靠健康飲食便可以預防大腸癌卻有點兒不切實際。

 

究竟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段漫長的患癌病高風險期,以避免自己成為下一個不幸者?

 

第一、我們不應心存僥倖,逃避有效的預防方法。不少人以為自己沒有病徵、飲食健康便不需要檢查大腸。現今政府推出的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就祗有百分之二十適齡人仕參加。同樣地,很多女士沒有定期檢查子宮頸癌。其實透過這些有效的篩查,及早發現問題,盡早接受適當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我們也不應矯枉過正,接受一大堆不必要的化驗。坊間流行一些聲稱可以檢查多種癌病基因的化驗,這些測試往往缺乏大型臨床數據支持。不少健康市民因為一些模稜兩可的化驗報告而焦慮不安。

 

第三、我鼓勵健康飲食,但絕不迷信或誇大飲食的影響力。那些被列為一級致癌食物,例如煙肉、「中國式鹹魚」等,並非洪水猛獸,不應過份緊張。相反,一些聲稱可以抗癌的健康食品往往言過其實。我相信均衡飲食、經常做帶氧運動及控制體重,比起刻意選擇或避開某些食物更重要。

 

在我看來,最重要的還是平常心。既然大部份的癌病到目前仍然是防不勝防,我們盡了本份去保持身心健康,便是對自己及親人最好的交待。